2025年全球貿易格局正經歷深度震蕩,由貿易摩擦、環境規制、數字技術共同驅動的變革,或將催化循環包裝從輔助配套向供應鏈核心基礎設施轉型,開啟千億級市場的價值重構進程。
根據觀知海內信咨詢《2024年中國可循環包裝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循環包裝市場規模達到541億元,同比增長12%,較2023年增速有所回調但仍保持雙位數增長。
當前循環包裝產業從百億向千億規模躍遷的進程中,其增長動能已從政策驅動轉向供需雙側深度耦合的結構性紅利釋放。各個方面發展驅動的交織共振,正將循環包裝推入產業爆發臨界點,其核心動能可拆解為以下幾個維度
●汽車出口爆發式增長與供應鏈升級需求
中國汽車出口量自2023年以522萬輛登頂全球后持續增長(2024年達585.9萬輛),疊加新能源汽車占比提升(2024年出口超200萬輛),顯著抬高了汽車行業對循環包裝的需求。各大車企也在不斷加速推廣可循環周轉箱、標準化共享托盤、成品件適用的圍板箱、專用料架及各類金屬料箱。
盡管近期國際貿易“不確定性”局面,讓汽車出口企業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但中歐關系以及東南亞區域性貿易將會成為全球化經濟交互的新戰場。在當前國際背景下,歐盟調整對華貿易戰略。4月10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將對華電動汽車啟動“最低進口價格”機制,這意味著中國向歐洲出口新能源汽車將迎來新的歷史機遇。
根據結構性數據顯示,2024年可循環包裝在汽車供應鏈中的結構性滲透率達52%,但相較于歐盟市場70%的成熟度基準,產業升級潛能仍有待釋放。這一缺口對循環包裝生產供應商(如:裕同包裝、美盈森、先隆包裝等等)及頭部循環包裝租賃運營商(如: IFCO、集保、ULP睿池等等)提出雙重挑戰:既需強化循環包裝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以支撐產業規模化擴張,又要結合當下技術優勢,推動汽車供應鏈向精益化、低碳化轉型。
●政策導向:雙碳目標與綠色供應鏈強制規范
中國“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與循環包裝相關的政策核心聚焦于快遞包裝綠色轉型和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兩大方向,具體包括以下關鍵內容:
此外,歐盟碳關稅(CBAM)通過將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納入核算體系,倒逼中國出口企業加速包裝低碳化轉型,直接刺激循環包裝行業技術升級與發展。CBAM要求企業披露包括包裝環節的碳排放數據,迫使出口商采用可循環包裝替代一次性材料以降低碳成本,推動中國循環包裝企業加速布局再生材料生產線和智能追蹤系統(如RFID標簽)以滿足認證標準。長期來看,此舉也將驅動行業向標準化共享模式(如循環包裝動態租賃池)和數智化(如區塊鏈碳追溯)躍遷,推動循環包裝市場爆發潛力。
●老齡化加速機械作業滲透率提升
老齡化加速與勞動力短缺的共振效應,這一趨勢直接推高單位勞動力成本,提升機械化滲透率才能贏得發展已成大趨勢。
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的機械替代人工,將促進包裝行業向標準化、模塊化發展,這一趨勢顯著拉動循環包裝行業增長——高度標準化的各類循環物流載具配合自動化分揀、清洗設備與智能管理系統,推動供應鏈周轉效率提升。
●行業集中度提升與頭部企業示范效應
汽車、家電、化工行業領軍企業的循環包裝采購標準正通過技術牽引和場景實踐推動行業跨越式發展。在汽車領域,以比亞迪、特斯拉等企業為代表的“帶板運輸”模式要求托盤標準化率達85%以上,并強制要求循環箱具備防震、防掉屑功能及50次/年的周轉效率,倒逼上游供應商采用更標準,更高質的智能循環包裝,提升供應鏈效率。家電行業頭部品牌如海信、海爾則通過《大型電視及顯示器包裝循環共用創新應用》標準,將電子紙面單、震動傳感器等物聯網技術嵌入循環包裝,實現售后環節30%的貨損率降低。化工企業如中石油、巴斯夫則制定耐腐蝕(耐強酸PH<2)、防爆(抗壓強度≥10MPa)等采購標準,驅動IBC噸桶采用生物基改性PP材料。
京東、順豐等物流巨頭的可循環快遞箱規模化應用。依托封閉式循環網絡和智能追蹤技術,京東2023年投放99.7萬個循環箱,累計使用超7000萬次,順豐“豐多寶π-Box”投放129萬個、循環超2000萬次,單箱成本下降40%。兩巨頭正持續以循環包裝的技術降本(如生物基材料降低碳足跡60%)和模式創新(順豐“帶板運輸”標準化率達85%)探索突破。
在循環包裝細分賽道中,IFCO、集保、ULP睿池已形成差異化龍頭效應:IFCO聚焦生鮮領域,依托全球3.1億周轉筐共享池和動態租賃模式,通過標準化折疊筐與數字化管理系統(如RFID追蹤、移動端APP)降低果蔬供應鏈30%-50%備筐量需求,年減碳量對標720億個一次性塑料包裝替代潛力;集保則深耕汽車產業鏈,以UN認證危險品包裝解決方案(如鋰電池運輸專用箱)和全球共享網絡覆蓋60余國,通過海運優化堆疊設計和廠內周轉中心(CMC)管理,幫助特斯拉等車企降低12%物流成本并實現供應鏈碳中和目標;ULP睿池憑借動態/靜態租賃組合模式與全國智能調度網絡,服務比亞迪、吉利等車企,以及其他制造業、物流倉儲業合作伙伴,實現零部件/物料跨區域周轉,通過“云箱管理系統”實現包裝全鏈路可視化追蹤,推動各類循環包裝載具(金屬周轉箱、塑料圍板箱、EU箱、倉儲籠、托盤等等)年周轉次數提升至50次以上。
三家企業分別以標準化共享池、場景化技術壁壘和數智化運營能力構建護城河,推動行業向集約化、低碳化加速迭代。
截至2024年,中國可循環包裝市場規模達到541.8億元, 2025年市場規模或突破800億元,持續推動千億級賽道形成,企業需加速循環包裝智能化和標準化布局以搶占先機。
雖然循環包裝市場容量潛力巨大,但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也亟待解決,如:回收體系分散、跨區域周轉效率不足等等。未來,循環包裝行業仍有很多努力方向,如:智能循環包裝(物聯網技術應用的深化普及)、AI IOT的物流體系變革、政企共建標準化體系、碳資產貨幣化、全球化布局等等。
如今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各方面也在持續發力推動行業發展,結合需求側的強驅動,循環包裝行業有望從成本中心轉型為利潤中心,創造千億級增值服務市場(如數據服務、碳交易、金融衍生品等),為投資者提供ESG與商業回報的雙重價值。
當下國際貿易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在撕裂傳統供應鏈的同時,也為循環包裝行業開辟了結構性機遇。當傳統包裝困于成本與提效的零和博弈時,循環經濟模式已憑借“資源-資產-資本”的閉環價值,從輔助配套升級為供應鏈核心基礎設施。未來,誰掌控循環包裝的標準化與數字化能力,誰將在這個時代握住產業主導權——這不僅是企業的生存之戰,更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話語權之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