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18日電(記者 上官云)記者從主辦方獲悉,近日,2025《人民文學》“人民閱卷·讀者活動周”在北京舉行,20位讀者受邀來到《人民文學》雜志社等地參觀,探討與文學相關的話題。
在本次活動中,《人民文學》讀者走進雜志社暨座談交流會率先舉行,交流會上,多位讀者代表分享了感悟。此外,在一場主題為“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學”對談中,作家張楚和評論家楊慶祥現身,與讀者們展開深入溝通、交流。
張楚回憶,自己和《人民文學》結緣特別早,既是讀者也是作者,很早之前就開始給它投稿,2003年第一次在這本雜志上發表小說,名為《草莓冰山》。

本次活動現場。尹超 攝
“作為一個寫作者,你必須有當‘E人’的那種潛意識或決心。”張楚半開玩笑地說,“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觸人、多觀察人。”
在此過程中,寫作者還要有“第三只眼睛”,即能夠看到一些事背后的內容、本質的東西。他提到,很多時候小說的素材均來源于生活,我們感覺是在寫身邊的故事,實際上也是在寫我們自己,寫我們跟這個世界的關系。
“雖然主人公不是你,但你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到主人公身上去,這也是小說家最快樂的源泉之一,因為可以體驗到不同的人生。”張楚說。
現場讀者的年齡構成,則讓楊慶祥感慨頗多。他順勢談到“老中青”三代作家的創作情況:“50后”和“60后”早期出生的作家,依然構成中國當代寫作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楊慶祥表示,隨著時間流逝,“70后”和“80后”作家的寫作更多地著眼于“改變自我”,理順世界和自己的關系;等到了“90后”這一代人,寫作出現了一個重要變化,即“既不想改變世界,也不想改變自我”。
同時,他也提到,寫小說需要時間、努力和天賦,一位作家可能能夠寫出一部中規中矩的作品,但最后能寫出那種命運感,是天賦。
《人民文學》主編徐則臣表示,楊慶祥分享的內容,恰恰體現了文學的意義。對于社會的認知,有很多社會學的方式可以展示其復雜性,不過很多人未必易于接受,但是以文學的方式展示出來,大家往往覺得較為可感,而且易于接受。
“文學雜志的編輯不是簡單處理文字,而是要分辨來稿是否優質,以及其思想高度、對整個社會的認知等,是否算得上更高層次的好。”他表示,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預見性的。(完)【編輯:李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