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癌癥,大家都“談癌色變”。癌癥是嚴重危害群眾健康的慢性病,但癌癥≠絕癥!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癌癥逐漸成為“可防控的慢性病”,癌癥不可怕,科學面對是關鍵。

2025年4月15-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宣傳周主題是“科學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積極倡導每個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正確認識癌癥、全民參與防癌抗癌。
醫心筑防線 同心守健康

為提升公眾對癌癥的科學認知,增強防癌意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4月17日上午,寧陽縣第一人民醫院腫瘤中心聯合公共衛生科、早診早治項目辦在門診大廳開展了一場以“科學防癌?健康生活”為主題的科普活動,為前來就診的患者及家屬普及腫瘤防治知識,解答健康疑問,受到大家廣泛好評。

活動現場,醫護人員通過科普講解、發放宣傳手冊、一對一咨詢等方式,在醫院門診大廳向過往群眾傳遞科學的防癌理念。不少患者駐足聆聽,積極提問,醫護人員耐心解答,現場氣氛熱烈。

“以前總覺得癌癥很可怕,聽了醫生的講解才知道,很多癌癥是可以預防的,關鍵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币晃磺皝砭驮\的市民感慨道。


通過醫護人員的講解和宣傳資料的傳播,大家對癌癥防治有了更科學、更全面的認識,紛紛表示要從自身做起,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進行癌癥篩查。
癌癥≠絕癥 可以預防
腫瘤中心主任、副主任醫師吳海濤表示,癌癥≠絕癥 ,可以預防,需要明確以下幾點。
現代醫學的進步讓癌癥逐漸成為“可防控的慢性病”,世界衛生組織提出,1/3的癌癥可以預防,1/3的癌癥可以通過早診早治實現臨床治愈,剩余1/3的癌癥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預防癌癥的關鍵。
癌癥具有遺傳易感性,但癌癥并不會直接遺傳;癌癥不具有傳染性,但某些致癌微生物具有傳染性。
運動能防癌;重視“癌從口入”,關注食品安全。
警惕身體求救信號
腫瘤早期報警信號“五字訣”

血(出血)
除了女性正常月經以外,人體任何一個臟器不明原因地出血,并且遷延不愈,都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早期信號。
塊(異常腫塊)
腫瘤尤其是實體腫瘤,相貌丑陋,往往是一個或幾個不規則的腫塊。
痛(疼痛)
長期持續加重的疼痛,提示我們要去醫院做一做排查。
燒(發燒)
發熱時間超過一周尤其是超過十天,一定要考慮感冒之外的疾病。如果持續發燒,尤其是長期低熱,同時伴有體重下降,盜汗(晚上熟睡后出汗)等更要警惕。
減(體重減輕)
成年人尤其是中青年人,在沒有刻意減肥的情況下,短期內體重不明原因減輕,并且呈進行性下降,如果不是甲亢、糖尿病、結核引起,則要去醫院檢查排除消化道腫瘤、腎癌、淋巴瘤等;如果體重減輕的同時,伴有膚色發黃和疼痛,則要排除“癌中之王”胰腺癌等腫瘤的可能。
警惕身體求救信號
腫瘤早期報警信號“五字訣”

腫瘤中心主任、副主任醫師吳海濤表示,癌癥早期往往癥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等到出現明顯癥狀時,病情可能已發展到中晚期,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因此,早期篩查對于癌癥防治至關重要,對于以下人群需特別注意。
50歲以上吸煙者,建議定期進行低劑量CT篩查,低劑量螺旋CT能發現直徑僅2-3毫米的微小病灶,是國際公認的肺癌早期篩查“金標準”,早期肺癌治愈率可高達70%-90% ,但中晚期治愈率銳減。
40歲以上女性可進行乳腺超聲或鉬靶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乳腺病變。
45歲起應定期進行腸鏡篩查,可有效檢測腸道內的異常情況。
有肝癌風險的高危人群,每6個月進行超聲檢查和AFP檢測,以便及時察覺肝臟病變。
癌癥防治是一場全民戰爭,需要每個人的積極參與。在2025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期間,讓我們共同關注癌癥防治知識,踐行健康生活方式,主動進行癌癥篩查,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駕護航,攜手邁向“科學防癌 健康生活”的美好未來 。
科室介紹

寧陽縣第一人民醫院腫瘤中心現有兩個病區,包含放療組、化療組、介入組三個專業組。

經過幾年的發展和壯大,現已發展成縣域腫瘤防治中心協作平臺成員單位,并榮獲省級縣域腫瘤防治中心建設單位授牌。

腫瘤中心融合了中西醫治療,是以腫瘤化療、放療、高頻熱療、靶向治療、介入治療、免疫治療、射頻消融治療、中醫中藥治療等為特色的腫瘤綜合治療科室,可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全面、綜合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腫瘤中心于2016年率先引進舒緩治療,成立安寧療護病房,打造適宜的病房環境,配備專業的醫護團隊,消除腫瘤患者對疾病和治療的恐懼。
(寧陽縣第一人民醫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