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水馬龍的杭州街頭,有一位身穿黃色工服、步履略顯蹣跚的女騎手穿梭于樓宇之間。她叫文景,是一名30歲的先天性腦癱(現被倡議更名為“五慢癥”)患者,也是一名堅持送外賣7年的“城市跑者”。
從面對別人異樣眼光下的拘謹,到熟練地駕馭外賣車,文景找到了屬于勞動者堂堂正正的尊嚴。
“我和大家沒什么不同,也是在努力地生活,只是我的腳步稍微比你們慢一拍,僅此而已。”這是文景的心聲。
送餐途中的文景。潮新聞記者 于詩奇 攝
七年換了六七輛車
食物和熱油接觸時的滋啦聲,外賣電瓶車在店面口急停的剎車聲,手機里傳來的清脆的來單提醒音,構成了文景工作時的背景音。
4月中旬,雖然這天是一周里難得的休息日,但文景還是打算出門跑幾單。“外賣分淡季和旺季,現在是淡季,每天也就30來單,我就想多跑一點。”瘦小的她歪著頭扣頭盔,因為難以正常控制四肢,她嘗試了三次才把卡扣系好。接單的時候,文景也需要用右手握緊手機,左手在屏幕上滑動。“如果是跑眾包的話,我的手速搶單是不行的。”
文景正在戴頭盔。潮新聞記者 于詩奇 攝
杭州東站的佰富時代中心附近是她的“據點”。街道一側的一溜門面都是燒烤、烙鍋、米線等餐飲店,不同顏色的外賣車聚集在店面門口,不時有外賣員匆忙進出。
文景笑著說,這附近的商家和騎手她都認識。她指了指大廈通道處的一家自選快餐店。“早上跑到下午一點半就會來這里吃午飯,一點半后打七折,十塊就可以吃飽了。”
很容易在電動車群里認出文景的電動車,她在車座上套了粉色的小熊座套。
這也是文景換的第七輛電動車,“我基本上用一年,或者一年不到就要換新的。”她又看了看自己的鞋子,一側因為經常需要蹭腳剎停放磨損得厲害。
因為身體的平衡性比較差,在到達目的地停車的時候,文景容易撐不穩。“摔跤對我來說是家常便飯。”
越跑越有信心
十幾年前,文景跟著在杭州打工的母親來杭州。
打字員、保潔員、文員、倉庫管理員,這些工作都對文景關上了門。“找工作,別人看到我的情況,就說不好意思不招人了,或者說招滿了,我就開始一單一單送外賣。”
騎著買來的二手可折疊代步車,時不時停下來看準導航的方向后再啟動,就這樣,文景用將近四十分鐘的時間跑成了第一單,賺了五塊錢。“那種心情是真的開心,從那一刻起,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送外賣途中的文景。潮新聞記者 于詩奇 攝
成為外賣員的七年里,文景收到過差評。由于口腔肌肉控制能力不足,她有時候說話口齒不清。有一次她打電話給顧客表示外賣到了,對面是極不耐煩的質問。
對文景來說,溫暖的時刻遠比扎心的時候多。有一次送餐時文景不小心把外賣弄灑了,顧客出來看到她瘦瘦小小的個子,并沒有責怪,反而安慰她“沒事還能吃,你很棒”。
正是這樣一點一滴的暖意,讓文景從最開始給顧客打電話說兩個字都害怕得結巴,到越跑越有信心。
搖搖晃晃,也能晃出自己的人生
“今天風好大,所以你上班的時候要小心一點,注意一下,不要摔倒了,媽媽”“媽媽,你在哪個直播間呀?”工作間隙,文景會打開和兒子的聊天記錄回放語音條,填補一年才能回去看孩子一兩次的遺憾。
兒子在丈夫的老家讀書,文景希望孩子在那里能接觸到更多同齡的朋友,能接受更細致妥帖的照顧,而不是在狹小的出租房里孤零零地等著自己回來。
文景說,自己現在的想法就是多賺一點錢。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癱患者的神經系統可能會出現進一步的退化,她希望能夠盡可能地延長自力更生的時間。“我想成為讓孩子引以為傲的媽媽。”
文景在自選快餐店內休息。潮新聞記者 于詩奇 攝
今年年初,文景開始嘗試在短視頻平臺記錄自己做外賣員的日常。有網友建議文景去擺攤賣東西,但她覺得攤位費比較高昂,而且擺攤賺錢并不容易,反而不如送外賣來得安穩可靠。
文景現在還清晰地記得,五年前的夏天,有一天她跑了70單外賣,有28單是需要爬六樓及以上的樓層進行配送的。她想,就是這些真實的經歷,組成了現在努力奔跑在配送路途中的她。和所有的外賣員一樣,她會收到好評也會收到差評,無法做到十全十美。
“我現在的生活已經很好了,不需要特殊地照顧我。”文靜說,搖搖晃晃著,也可以晃出自己的人生。
陽光下,文景嫻熟地坐上電動車,飛馳著向下一個目的地駛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