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馬上就要到啦,你買了哪些書?
為什么買了書卻讀不完?
一些人看到一本科普書的封面上印著閃閃發光的幾個大字——“量子物理”,就會把這本書買回家,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喜歡瞥到這本書時的感覺:這本書讓人感受到智慧、重要性和自信心。
01、“我對諾貝爾獎一無所知”
費曼反復強調的其實是一種融合的“心態”,其中包括:
1. 能夠真正以嶄新的、不帶成見的方式感知世界;
2. 以玩耍的、開放的、快樂的好奇心面對未知;
3. 樂于猜測,并根據現實世界的實驗結果來檢驗自己的猜測。
費曼是一位物理學家,但讓他成為科學家的并不是他的思維內容,而是他的思維特點。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心態在生活中獲取任何知識。
物理學是古代先賢思想的“后裔”,最早的研究者是古代哲學家、醫生和博物學家。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研究內容發生了改變,但探究精神(如果做得正確的話)始終不變。
我們該如何像科學家一樣生活?
今天,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大型企業仿佛表明,科學等于商業,商業等于技術: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科技富翁,他們正在打造全新的英雄傳奇,他們的創新力和智慧正在為人類鋪平道路。
但是,費曼可能會強烈反對這一點。
費曼曾經被問到,他是否認為自己在物理學方面的成就值得榮獲諾貝爾獎,他的回答可能會讓許多人感到驚訝。
“我不這么認為。我對諾貝爾獎一無所知,不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價值。但如果瑞典皇家科學院認定張三或李四可以拿獎,那就這樣吧。我和諾貝爾獎沒什么關系……這是個麻煩……[笑]我不喜歡榮譽。我對自己所做的工作感到自豪,我也注意到其他物理學家采納了我的成果。我不需要別的了。我覺得,其他任何事情都沒什么意義。瑞典皇家科學院的什么人認為一項成果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我不覺得這有什么意義。反正我已經拿到獎了,獎勵是發現的樂趣、探索的興奮感,以及看到別人使用我的發現的滿足感。這些都是實在的東西,而榮譽對我來說是不真實的。”
02、內在動機
這段回答說明了什么?
很明顯,費曼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贏得榮譽,不是為了出名,甚至不是為了賺錢。他這樣做既不是為了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不是為了滿足深層次的心理需求,更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或炫耀自己的聰明才智。
事實上,我們可以感覺到,費曼覺得像諾貝爾獎這樣的東西與他作為一名科學家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
那么,如果世間賦予科學成就的最大榮譽之一對他來說都無關緊要,那他為什么要做這些事呢?
答案就是:他有自己的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是一個人發自內心想去做一件事的真實愿望,它與外在動機形成鮮明對比。
外在動機源于旁人或環境;內在動機來自我們自己對重要和有意義的事情的判斷,以及我們自主定義做事方法并確定目標所帶來的滿足感。
外在動機也可以讓一個人做到高效,但這種動力可能來自贊揚、獎勵、名譽、公眾認可、家庭壓力、文化期望、金錢誘惑……
盡管具有內在動機的人也會享受贊揚,并在幫助或激勵他人時發現更多價值,但他們做事情的主要原因只來自自己。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一種行為出于什么樣的動機,那么,你可以問問自己是什么促使你閱讀這本書,或者,是什么促使你選擇從事當前的某個項目——你為什么這樣做?請你停下來認真思考一下,誠實作答。
你對本書探討的話題真的有興趣嗎?你讀到這里,是因為想了解更多,并且純粹出于興趣嗎?還是因為你猜它可能會以某種方式改善你的生活,幫你賺更多錢或成為一個更討人喜歡的人?你是否希望增強自己的智慧和對生活的掌控感?你想在學習和工作中更有把握嗎?
03、“努力”的快感
一些人看到一本科普書的封面上印著閃閃發光的幾個大字——“量子物理”,就會把這本書買回家,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喜歡瞥到這本書時的感覺:
這本書讓人感受到智慧、重要性和自信心。他們喜歡“我也是個聰明人”的感覺,喜歡自己站在智慧、理性和正確一方的感覺。旁人在看到他們手中這本書時可能會驚訝道:“哇,你在讀這本書嗎?看上去好復雜。”這會帶給他們一種“努力”的快感。
然而,當真的坐下來讀這本書時,他們可能連第二章都看不完就放棄了。
他們讀這本書的樂趣完全來自旁人給予的認可和評價,以及一種踏上艱難但十分值得且令人欽佩的探索之路的使命感。但是,當他們真的開始執行這項使命時,卻沒有足夠的內在動機來推動他們。
于是,你會發現一件特別諷刺的事,獲得物理學大獎的科學家對獎項不感興趣;但不難想象,總會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出于外在原因啟動了一個類似的宏偉項目,但恰恰因為這個外在原因,最終未能實現目標。
話說回來,外在激勵不總是壞事。
有人也會因為各種“錯誤”的動機取得驚人的成就:他們討厭被挑戰和未知擊敗的感覺,而且對此執念很深;他們覺得,自己總有些東西要向眾人證明;他們對一個問題十分著迷,在找到答案之前,會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
然而,無論如何,內在動機都是取得真正成就的更可靠、更持久、更強大的“燃料源”,即使“成就”壓根兒不是內在動機的目標。
例如,如果你并非真正對學習編寫代碼感興趣,那就不要因為你認為這樣做會讓自己更好、更有成就而強迫自己。
虛榮心和自負感可能會給你足夠的能量來開始,然而一旦這種能量消失,你就會突然失去動力。
你不僅無法享受學習的過程,而且還要與那些有內在動機的人競爭,在完成同樣的任務時,他們總是顯得比你更有活力、更有韌勁、更有創造力。
因此,你要對自己誠實,面對現實,了解什么才能真正激勵自己。
費曼研究物理學,是因為他心向往之,物理學給了他快樂、目標和意義。他擅長做這件事,這也符合他的能力和性情。
不難想象,即使費曼生活在一個沒有設立任何物理學獎項的世界,或者一個物理學對其他人來說沒什么價值的世界,他還是會研究物理學,因為他仍然會以同樣的方式——在內在動機的驅動下——從工作中獲得意義和價值。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