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4月18日訊隨著科技的進步,智能手機、平板等設備的入門難度大為降低,大大方便了老年人的使用。然而,在良莠不齊的電子信息“圍獵”下,老年人“觸網”背后既有精彩也有陷阱。他們并沒有因為歲月的豐富閱歷而免受傷害,他們同兒童青少年們一樣,也會輕易墜入“網海”成癮難以自拔。而且因為年齡大了,在家庭中有了權威,也有了時間,再加上子女們礙于情面不好管理和提醒,使得他們在“網海”里撲騰遨游的比年輕人還更“上頭”。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50歲以上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已突破1億大關,60歲以上老年人日均沉迷短視頻超2小時,部分重度用戶甚至長達6小時。而新華社今年春節期間的一則報道說,第三方平臺QuestMobile統計數據顯示,老年群體月人均使用網絡時長達129小時,其中短視頻以35.1%的占比高居使用時長榜首。他們有的沉迷“賺金幣”,沾沾自喜于上網8小時賺回2元錢;有的茶飯不思,刷短視頻、看微短劇、聽小說直至深夜;還有的不信兒女、不信科學信主播,跟風下單各種劣質保健品……許多年輕人視為套路的東西,卻能精準地輕松拿捏住老年人。
老年人刷視頻成癮難以自拔已成為許多家庭矛盾爆發的“燃點”,既傷害著老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諧,也威脅著老年人錢包的安全。老年人長時間沉迷網絡,除了容易引發或加重視力損傷、睡眠障礙、頸椎病等健康問題外,還易造成經濟損失。有的老人一個月為短劇付費達萬余元。《工人日報》不久前報道了這樣一件事,山東菏澤一70歲“奶奶天天刷手機到凌晨,一驗光發現近視2300度,機器都打不出驗光結果,怎么勸他們都不聽。”許多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的“網癮老人”話題中認領起“同款爸媽”。

《錢江晚報》不久前的一則報道說,杭州姜女士最近有點煩,家里60歲的老母親突然成“網癮老年”了:“自從教會我媽用智能手機后,她短視頻簡直刷到停不下來,三更半夜了還在看,一些沒有甄別過的信息也全都轟炸式地發到群里。”“為了節約電,我媽還喜歡關燈玩手機。說她也不聽,說多了還加劇矛盾,都不知道該怎么辦好了。”姜女士說,就連做飯母親也把手機放在一旁看視頻。“前段時間她感覺眼睛干,頭還暈,我帶去醫院檢查才發現她得了干眼癥,頸椎曲度也變直了,現在還要定期去醫院做理療。”
“以前是我媽讓我少玩手機,現在變成我要經常提醒她。”姜女士說,為了不讓母親繼續沉迷刷手機視頻,她把家里的無線網絡偷偷設置了定時降速。她為此很苦惱和無奈,媽媽網癮這件事,有沒有辦法解決?
從前些年社會擔憂老年人或許會被數字時代隔絕,成為數字時代的“難民”,短短幾年間,老年人竟然成為數字時代沉溺“網海”需要被“拯救”的另一意義上的“難民”。令人感慨。
為什么出現這種現狀呢?
“種種網絡沉迷行為,暴露出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魏萬青在一次接受《半月談》雜志記者采訪時說,隨著空巢家庭增多,互聯網成為老年人重建情感和社會支持網絡的重要渠道,短視頻和直播間里的一聲聲“家人們”“爸爸媽媽”,填補了他們現實社交的匱乏。有記者發現,在短視頻、直播、微短劇等領域,一些營銷手段和騙局也開始“適老化”,加上算法機制精準捕獲,讓辨別能力不足的老年人容易形成行為依賴。“一是夸大信息,二是提供便利,三是情感慰藉,招招都對老年人特別‘致命’。”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賈西津說,老年群體信息驗證渠道相對單一,更容易相信網絡上各類違規營銷內容,且相較于實物價值更看重情感價值。

社會常識告訴我們,一種社會現象的產生,往往不是孤立的,解決起來,更需要整個社會齊出力。梳理這一現象,我們認為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解決。
一是社區多用力,多組織老人開展集體活動。老年人所在的社區,是與老年人接觸最為密切的地方。社區應該多用心用力,圍繞老年人的需求和特點,走進老年家庭與老年人交流,多開展集體活動,增進老年人間的接觸與友情,發揮老年人文化、知識、經驗等的余熱,使他們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二是子女要多陪伴,讓老年人經常看到子女和孫輩身影,耳朵經常聽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親切呼喚。陪伴家中老人是為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現在交通、通訊發達,無論多忙,都要盡量抽出時間陪陪老人,如果不能去老人身邊陪伴,那就經常給家中老人打打電話,聊聊天,盡量把閑暇老人的情感空間填滿,減輕老人對網絡的情感依賴。
三是老人原工作單位離退休管理服務機構要主動多作為。有些機構、單位建立有專門的服務本機構、單位離退休人員的部門。這些部門,不能僅滿足于逢年過節去慰問一下,還是應該大有作為的,例如平日多去離退休老人家里坐坐,聊聊天,多組織一些文體娛樂、旅游、社會公益等活動,讓離退休老人感受到原工作單位的關心,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四是相關網絡平臺多負責任,針對老人出臺提醒、限制等措施。現在各網絡平臺的大數據算法對用戶喜歡內容的推送,可謂精準而及時,這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豐富用戶對某一題材、問題的深度關注,有弊的是往往讓人們刷起屏來欲罷不能,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賠上家庭和諧與身心健康。對此,相關平臺應該多從社會效益角度,賺取流量和財富之余,負起社會責任,制定相關措施,特別是針對老年人一定時間內內容推送的條數、頻次等有所節制,對在本平臺持續刷屏時間作出必要限制和提醒,防止老年人成癮難以自拔,對一些牟利性質的內容,可要求博主提前報備,嚴格審查,嚴加監管,在強調保護青少年的同時,也把保護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經濟安全納入保護日程中。
五是立法監管部門及時跟進。常言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單單依靠各網絡平臺去防止老年人沉溺于“網海”,還是遠遠不夠的,畢竟平臺需要流量。但是,當流量的賺取影響到了社會與家庭、個人身心的健康與經濟安全時,就是一個社會問題了,需要立法規范,以確保在平臺利益及其用戶利益間達到一個健康的平衡,確保平臺的有序健康發展。為了保護未成年人遨游“網海”的安全與健康,我國制訂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已于2023年9月20日由國務院第15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旨在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環境,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滿打滿算,也才施行了一年多三個月。另外,國家新聞出版署針對未成年人網絡游戲防沉迷也做了系統規定,要求所有網絡游戲必須接入國家新聞出版署網絡游戲防沉迷實名認證系統,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網絡游戲服務,其他時間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
盡管老年人沉溺“網海”自有區別于兒童和青少年“網癮”的特點,自然應對的措施也應有所區別。但是針對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法規的制定,畢竟是為制定老年人網絡保護法規提供了經驗與參考。只要我們深入調研,發動社會積極參與,認真吸納社會的智慧,一定會制定出一個科學、有效的專門法規。當然也可以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的基礎上,將老年人乃至整個社會所有群體的網絡利益保護合并成一個覆蓋全體國民的法規。畢竟,有“網癮”的不全是老人和孩子,青壯年雖然受制于工作謀生,概率少一點,但由于我們人口底子大,數量也應該不在少數。大家合力為老年人乃至全體國民理智用網刷屏豎起堅固的法治靠山,給老年人乃至全體國民健康安全上網提供一個更加友善、清朗、安全的網絡環境。
六是社會團體多協作。目前我們社會上有中國老年書畫學會、老年舞蹈協會、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老年合唱團、老年人攝影協會、老年體育協會等等眾多的服務老年人的群眾組織。這些組織,在拯救老年人“網癮”上可大有作為,大家可以充分發揮各自所長,更多的有計劃地走進各社區老人中開展活動,可以更多地吸納同樣興趣的老人加入進來一起活動,盡最大所能為老年人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晚年生活,使廣大老年群體不寂寞,不空虛,進一步減輕老年人對網絡的依賴和沉迷。對于已經在“網海”中沉迷成癮的老年人,社會心理組織也可以配合老年人的子女提供科學專業的干預。
總之,現在看來,網癮已不僅僅是青少年的問題,隨著老年群體的加入,它已經成了我們整個社會的問題,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既要統籌一攬子解決,也要面對各群體的特點做出相應的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使我們在這場技術進步與人性的博弈中,科學謹慎的部署和應對,既能推動技術的不斷進步,經濟的健康發展,也要維護人情、人性的尊嚴和身心健康,從而贏得完全的勝利。(本網記者)
責任編輯:張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