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晚,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對我海事、物流和造船等領域宣布最終措施答記者問,表示美方措施充分暴露出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政策本質,是典型的非市場做法,具有明顯的歧視性色彩,嚴重損害中國企業正當權益,嚴重擾亂全球產供鏈穩定,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嚴重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和國際經貿秩序。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敦促美方尊重事實和多邊經貿規則,遵守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停止“甩鍋推責”,盡早糾正錯誤做法。中方將密切關注美方有關動向,并將堅決采取必要措施維護自身權益。
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國際海事研究院院長陳繼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政府宣布的301調查限制措施,劍指中國海運運營商及擁有中國造船舶的全球航運企業,意圖通過額外收費手段予以施壓。然而,此舉猶如牽一發而動全身,擬議措施無異于在全球供應鏈的棋局中投下一顆石子,引發的連鎖反應將加劇美國通脹危機并沖擊全球供應鏈安全穩定的根基。相關成本將通過供應鏈轉嫁給進口商和消費者,相關費用和限制措施將加劇美國主要港口擁堵危機,大幅增加港口集疏運系統壓力,并造成美國物流網絡混亂。這些干擾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不僅讓美國最終承受代價,還將削弱全球供應鏈彈性和韌性。
強烈不滿,堅決反對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注意到,美東時間4月17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領域301調查的最終措施。一年多來,中方針對美方301調查反復申明立場,并提供中方立場非文件,要求美方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糾正錯誤做法,停止將自身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歸咎于中國。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在美方不久前舉行的聽證會上,絕大部分各國行業代表對美方措施表示反對,美國內對此也有很大反對聲音。但美方還是一意孤行,執意發布相關限制措施。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
陳繼紅分析,美國市場的消費品供應高度依賴集裝箱海運,若美方強行征收高額船舶港口費,全球航運企業被迫提升海運運價,這些成本將無可避免地轉嫁至美國進口商,并進一步傳導至終端消費者,令商品價格全面上揚,加重美國家庭支出壓力。
陳繼紅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相關研究表明,航運成本是全球通脹的重要驅動因素。當運價翻倍時,通脹率會上升0.7個百分點。近五年來,美國的通脹危機愈演愈烈,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美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從2020年1月的257.97點一路高攀至2024年12月的308.41點。美國國內物價水平處在歷史性高位,通脹壓力也達到近40年高位。如果美國進一步征收港口費用,必將導致美國的物價和通脹壓力更加失控。
陳繼紅進一步表示,世界航運理事會(WSC)警告稱,該措施實質上是變相征稅,不僅推高進口商品價格、加劇通脹,還可能沖擊年出口額超7500億美元的美國海運貿易,損害依賴出口的產業和就業市場。
此外,陳繼紅說,美國的措施會導致航運公司進行運力調整。航運公司在美線單航次平均利潤通常在幾十萬至幾百萬美元不等,巨額的港口費用,將迫使美航線船公司減少掛靠頻次或退出市場,運力將進一步出現結構性短缺,從而導致運價飛漲。研究表明,1%的運力減少可能導致2%-5%的運價上升。運力短缺進一步推高運價,這些成本最終將轉嫁至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美國通脹危機將更加嚴重。
專家:加劇美國通貨膨脹
陳繼紅稱,2024年,美港口每次掛靠裝卸量不足1020英尺標準箱(TEU)的航次占比高達62.07%。若港口費落地,航運公司將優先選擇裝卸能力更強的大型港口以降低單位成本,導致大港擁堵、小港廢棄。
陳繼紅說,可以預見,洛杉磯、長灘等大港吞吐量或驟增30%-50%,超出基礎設施承載極限,形成“腸梗阻”式物流網絡滯塞,碼頭作業效率下降,船舶滯港時間拉長,物流鏈條受到拖累,整體供應鏈成本陡增。美國國內依賴的內陸公共點運輸(OCP)及內陸點多式聯運(IPI)模式高度依賴港口與陸路運輸的無縫銜接。一旦港口端癱瘓,貨物周轉周期、陸路運輸距離也將無可避免地拉長。對于家具、農產品等低貨值商品而言,物流成本占比或將突破盈虧平衡點。
陳繼紅表示,國際航運公會(ICS)警告港口擁堵將導致集裝箱運費上漲43%-71%。美國物流網絡本已面臨壓力,若再遭此沖擊,必然導致供應鏈運行梗塞和成本上揚,市場不確定性將陡增,進而影響商業投資和美供應鏈整體運行效率。總之,美方的這種非理性措施非但難以實現單方面制裁的目標,反而將深度沖擊美國經濟,加劇美國通貨膨脹,損害美本土企業與消費者的利益。美國短視的保護主義政策終將自食其果,可謂傷人未遂,反受其害。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