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新聞公報,《隨州曾侯乙編鐘》成功入選其《世界記憶名錄》。此刻,湖北隨州擂鼓墩沉睡兩千余載的這套青銅重器,正以跨越時空的恢弘氣度,向世界講述著荊楚大地孕育的禮樂華章,傳遞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
1978年春,隨著曾侯乙墓的開啟,65件青銅編鐘攜3755個錯金銘文重見天日。這些在云雷紋間跳動的文字,如同被喚醒的古老樂譜,將先秦時期十二律調式、五聲七聲音階的樂律體系完整呈現。當考古工作者輕敲鐘體,兩個精準的音符從青銅中躍出時,整個世界都為之震撼。這套誕生于軸心時代的樂器,不僅實現了“一鐘雙音”的聲學奇跡,其音域跨度更堪比現代鋼琴,將人類對聲音的數學解構提前了二十個世紀。
荊楚大地向來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坐標。從盤龍城青銅器的斑駁綠銹,到云夢睡虎地秦簡的墨跡猶存,這片土地始終在用獨特的方式記錄文明的高度。曾侯乙編鐘作為楚文化巔峰時期的見證者,其三層八組的巍峨架構暗合“天、地、人”的三才之道,錯金銘文里流動的樂律智慧呼應著《楚辭》中“陰陽三合”的哲學思辨。武漢音樂學院青年編鐘樂團奏響《楚商》古曲,青銅震顫間仿佛能聽見屈子行吟澤畔的九歌余韻,觸摸到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這種將禮制規范、音樂美學與哲學思考熔鑄一爐的創造,正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生動寫照。
四十余年來,曾侯乙編鐘的美妙之音早已突破地域限制。1984年,編鐘仿制品在洛杉磯奧運會藝術節鳴響《歡樂頌》,讓希臘圣火與東方禮樂完成跨越時空的對話;2017年,中埃文物聯合展上,圖坦卡蒙金面具與曾侯乙編鐘的并置,勾勒出青銅時代東西方文明的璀璨星河;2024年葡萄牙貝倫文化中心的演出,編鐘樂舞《禮樂天下》更與法多民謠碰撞出文明互鑒的火花。曾侯乙編鐘不再只是博物館的冰冷陳列,而是化作可聽可感的文明信使。青銅銘文里鐫刻的是“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鐘架紋飾中流淌的是“美美與共”的天下情懷。跨越文明界限,方能產生共鳴,這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美和聲。
今天,世界記憶名錄為曾侯乙編鐘刻下新的歷史坐標。這套承載著中華禮樂基因的文化密碼,正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煥發新生。三維掃描讓3755個銘文化作云端數據,聲紋分析技術解碼著青銅共振的物理奧秘,元宇宙展廳里全球觀眾可隨時聆聽“”金聲玉振”。從長江之濱到塞納河畔,從實體文物到數字孿生,曾侯乙編鐘的每一次震顫都在證明,真正的文明瑰寶從不會囿于時空界限,它注定要在人類精神家園的共建中,鳴奏出永恒的華彩樂章。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葉楠(武漢市江漢區“西北湖學社”網評團隊、新華街道)
責編:袁莉莉【責任編輯:伍佳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