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鏡子里突然發現的“大小眼”、眼皮底下悄悄鼓起的“小鼓包”,這些看似平常的眼部變化,竟讓18歲大學生小林和58歲的王先生同時遭遇了眼眶腫瘤的威脅。

18歲大學生“大小眼”背后的危機
“一開始真以為是看手機看多了,右眼脹脹的,照鏡子發現兩邊眼睛不對稱,右眼明顯鼓出來了。”18歲的小林(化名)回憶起去年寒假的經歷仍心有余悸。這位在廣州求學的大學生,直到返鄉后在晉城當地的醫院檢查,才被診斷為“右眼淚腺腫瘤”。由于腫瘤位于眼眶較深部,醫生建議轉診至山西愛爾眼科醫院眼眶淚道專科。
結合臨床表現和多普勒超聲、CT及MRI等影像分析,山西愛爾眼科醫院眼眶淚道專科主任朱彬說道:“小林的右眼外上方眶深部隱藏著一個大小約2.5*1.5*1cm的腫瘤,緊鄰視神經和眼外肌,初步考慮是淚腺多型性腺瘤。”
朱彬主任解釋,淚腺多型性腺瘤是淚腺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但因其生長位置靠近淚腺窩,與視神經、眼外肌等重要結構毗鄰,完整切除難度極大。“這類腫瘤就像包裹在保鮮膜里的果凍,一旦包膜破裂,腫瘤細胞可能擴散導致復發。”由于腫瘤包膜完整且位置特殊,朱彬主任與團隊討論后決定采用右眼外側開眶術完整切除病灶。

手術中,朱彬主任主刀,吳濤、仝循新兩位醫生輔助,借助史賽克骨動力系統成功剝離腫瘤。朱彬主任介紹,采用史賽克骨動力系統進行開眶手術有兩方面優勢:一是患者小林的淚腺多型性腺瘤位于眼眶深部,周圍神經血管密集,且具有易復發、可惡變的特點,需完整精準切除,傳統器械難以在深部精細操作,而該系統能以0.1毫米級精度分離腫瘤;二是開眶手術能充分暴露深部腫瘤,但眼眶軟組織疏松、神經血管多,傳統器械牽拉易損傷組織,史賽克骨動力系統靠高速旋轉的微型鉆頭和骨刀,操作精準穩定,可在有限空間完成深部操作,減少軟組織牽拉損傷并縮短手術時間。
58歲患者的半年“鼓包”遲遲未消
與小林不同,58歲的王先生經歷了長達半年的“隱形危機”。去年10月,他發現右眼內側皮膚微微隆起,“起初以為是蚊蟲叮咬或是偶然碰撞導致的,而且沒有明顯不舒服,便想著觀察一段時間。可是幾個月過去了,右眼的凸起越來越明顯,逐漸長大到了鵪鶉蛋大小。”王先生說道。肉眼可見的異常讓王先生逐漸不安,隨即前往晉中愛爾眼科醫院就診。?
醫生仔細檢查后,初步懷疑為眼眶腫瘤,建議轉診至山西愛爾眼科醫院進一步診療。提及“腫瘤”二字,王先生坦言當時心里“咯噔”一下,腦海中閃過很多情形,生怕是嚴重疾病。
山西愛爾眼科醫院眼眶淚道專科主任朱彬初步考慮王先生右眼為來源于淚囊的腫瘤。“MRI顯示腫瘤位于眼眶內側壁,大小約3.5*2.5*1.5cm。考慮到王先生的腫瘤與眶內側組織、內眥韌帶及眶骨膜黏連緊密,經過完善的術前評估,我們團隊決定采用前路開眶術為王先生實施右眼眼眶病損切除術。”朱彬主任說道。
朱彬主任解釋,前路開眶術從眼眶前方入路,能直接抵達腫瘤位置,在精準切除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由于眼眶內空間狹小,眼眶解剖結構復雜,有眾多重要的血管、神經和肌肉等組織,且與顱腦及鼻竇等相鄰,術中一旦不慎損傷這些組織就會留下嚴重的后遺癥,輕則眼球運動受限,重則喪失視力。
“王先生右眼眶內腫物巨大且與眼外肌、鼻竇關系密切。而眶內手術操作空間十分狹窄,如果無法有效暴露腫瘤,會給手術帶來巨大挑戰,對術者的手術技術及綜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眼眶淚道專科的吳濤醫生說道。
經過術前充分準備,在麻醉科的通力合作下,由朱彬主任主刀、吳濤、仝循新二位醫生輔助,歷經兩小時,成功將王大爺右眼眼眶深部、形似“鵪鶉蛋”大小的腫瘤完整剝離摘除,手術順利完成。王先生對術后恢復速度感到驚訝:“原以為要住院一個月,結果一周就出院了,現在右眼活動完全不受影響。”
術后病理證實為內翻性乳頭狀瘤。朱彬主任表示,這是一種相對常見的眼眶良性腫瘤,但有一定惡變風險,且可能隨生長壓迫周圍組織,影響眼部功能和外觀,因此需要及時治療。
“眼眶腫瘤早期可能僅表現為眼球突出或輕微脹痛,易被誤認為視疲勞或炎癥。”朱彬主任提醒,如果出現一側眼球逐漸突出、眼睛變大,或出現視力下降、眼痛、頭痛、眼部紅腫、視物重影或模糊等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無論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都應盡早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診治,以免腫瘤增大,導致手術范圍擴大,增加修復難度。
文 / 李東臻

(資訊)
編輯:張沛責編:周希 審核:肖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