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4月20日下午3點,安徽省圖書館東二樓報告廳內氣氛熱烈,由安徽省圖書館與大皖新聞聯合主辦的“名師公益課堂:幫孩子提高閱讀能力”活動在此舉行。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劉從良,憑借其20多年在語文教育領域的深厚積淀,為現場家長和學生帶來了一場干貨滿滿的知識盛宴。

“名師公益課堂”正在進行。
“物以類聚,人以詞分”
劉從良老師履歷亮眼,曾是合肥八中的“網紅”語文老師,榮獲“安徽省優秀教師”稱號,著有多部語文教學書籍,錄制2000多節語文微課,還在山東衛視《超級語文課》第二季中勇奪全國總冠軍,獲評“最受歡迎教師”。
講座伊始,劉從良老師便點明閱讀的重要性。他談到,在當下,人們似乎集體患上了“失語癥”,聊天時習慣用手勢、表情包、短視頻來表達,語言表達能力逐漸匱乏。而閱讀,不僅能讓我們享受和忍受人生,更能幫我們積累詞語。
“語言達不到的地方,就是思維的無知。”劉老師舉例說明,一個人使用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所處的社會階層,比如英國古典小說中對不同階層愛發火的中年女性描寫,用詞就大相徑庭。所以,他認為重視閱讀能力,積累更多詞語,方能做到“物以類聚,人以詞分”。
“答案就在問題里,限制也是導向”
針對孩子在閱讀中常遇到的讀不懂的問題,劉老師告訴大家這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孩子的生活經驗與體驗、對世態人情的把握、對文化常識的積累,以及對文章設定文化背景的了解。
那么,怎樣才能提高閱讀能力,進而提升寫作水平、做對閱讀題呢?劉老師給出了方法——從創作角度出發。所謂好詞好句就是精準恰當的表述,選擇低門檻小切口的創作角度,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作品。另外,在閱讀時,要學會學習型閱讀,讀出他人文章的精妙之處,剖析作者思路和寫作手法,這樣才能借鑒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而做閱讀題時,劉老師強調“答案就在問題里,限制也是導向”。
現場互動
張先生:家有一對上五年級的雙胞胎女兒,孩子喜歡看書,看的也不少,但是每次寫作文卻寫不出來。
劉從良:喜歡看書是好事,但不能只輸入不輸出。4到9年級是寫作能力成長的黃金六年,可以讓孩子多寫日記、多記筆記、給文章做批注,還能設置“項目化”的長期任務,幫助孩子堅持練習寫作。

“名師公益課堂”家長提問環節
鮑女士:兒子今年上高一,從小在圖書館閱讀各類書籍,可如今孩子寫作文越來越缺乏靈氣,60分滿分的作文日常得分在42 - 45分區間。高中生如何提升寫作能力?
劉從良:初中作文以記敘文、散文為主,高中以議論文為主,現在高考也在變化。小學、初中階段可以多讀名著,高中階段時間緊、學科多,適量閱讀通俗哲學類著作拓寬思維更合適。閱讀要注重質量,避免盲目跟風讀名著,鼓勵雜讀。寫作文關鍵還是要多寫,家長平時可以多和孩子交流日常話題,引導他們深入思考,最好的教育永遠是向孩子請教。
彭女士:孩子今年初三,在時間有限、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快速提升孩子的寫作能力,在中考作文中取得好成績?
劉從良:中考作文是需要準備的,在最后階段,要對自己最滿意的作文反復修改,找到巔峰體驗。平常都不把作文修改到接近滿分,考場短時間內怎么可能寫出高分作文呢?作文的選題要體現大情懷,展現可愛溫暖的“人設”。
大皖新聞見習記者 尚雅婷
編輯 王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