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4月21日訊“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這句流傳三百余年的古訓體現的寬容禮讓精神影響深遠,近日,濟寧市微山縣人民法院魯橋法庭創新運用“六尺巷”調解法,成功化解一起因房屋漏水引發的相鄰關系糾紛,讓原本劍拔弩張的鄰居重歸于好。
今年年初,魯橋鎮口門村村民劉某外出務工期間,家中因排水管道老化發生漏水,導致樓下閆某家墻面、家具多處受損。事發后,雖經多次協商,雙方在賠償方案上始終未能達成一致。此后,閆某將劉某訴至法院。
“這個案子看似簡單,但關系到兩家幾十年的鄰里關系的走向。”承辦法官胡從立接手案件后,第一時間去涉案房屋、樓道進行實地勘察,又與魯橋鎮口門村委聯系了解情況。為爭取賠償,閆某對財產損失申請了鑒定,雙方無異議的損失為14000余元,有爭議的損失為4000余元,對于賠償數額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調解一度陷入僵局。
胡從立法官巧妙引入“六尺巷”調解法,帶領調解團隊先后組織三次圓桌會議,邀請村干部共同參與調解。胡從立既講法理又談人情,用“讓他三尺”的典故啟發當事人。最終,劉某主動表示愿意承擔全部責任,閆某也同意降低部分賠償要求。在村委辦公室,劉某當場一次性支付20200元賠償款,閆某隨即撤訴。
“多虧法官耐心調解,現在我們兩家又像以前一樣有說有笑了。”閆某高興地說。
劉某也表示:“法官說得對,遠親不如近鄰,和睦相處最重要。”
“我們不僅要解決個案,更要修復社會關系。”胡從立法官說,“讓每個當事人都能感受到司法的溫度,這才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
從“爭地界”到“讓圍墻”,“六尺巷”的故事穿越時空,在新時代司法實踐中煥發新生。魯橋法庭的創新實踐證明,這種既有法度又有溫度的調解藝術,正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寫照。(任睿文 趙恒)
責任編輯:徐景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