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身體很疲憊,手指卻停不下滑動;收藏夾里收藏了許多深度好文,一直躺著“吃灰”;倍速刷劇,卻總記不住劇情;打開實體書,看兩頁就想睡覺……這些體驗,被人們形象地歸納為一個詞——“腦腐”。
有報道指出,過去的2024年,“腦腐”的使用頻率一度激增230%,并成為某世界權威出版社的年度詞匯。這一概念的興起,折射出當下人類對數字時代的擔憂與反思。
乘客在地鐵里刷手機 圖源:視覺中國
一
對照著“腦腐”的癥狀,不少網友表示自己已經“病入膏肓”,但也有部分人感到委屈:自己只是閑來刷了刷短視頻、看了看推送,腦子怎么就“腐壞”了?
“腦腐”一詞,在美國作家梭羅的名著《瓦爾登湖》中就曾有體現。他在書中寫道:當英國致力于治愈馬鈴薯病時,難道沒人試圖治愈更廣泛且更致命的“腦腐”(Brain-Rot)嗎?
彼時,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梭羅認為技術發展讓人們在思想和智力上出現退化,從而以“腦腐”這個詞來概括。現在,“腦腐”則被描述成一種癥候,指過量攝入低質瑣碎的數字信息后,導致“精神和智識狀態的衰退”。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里,大家緊繃的神經需要宣泄的出口,網絡與社交媒體上“短平快”的各類信息便成了“見縫插針”的首選。時不時掏出手機看看,無聊時點點屏幕,就像是抖個腿那么自然,手機已經算是人體的“數字化器官”。當然,這種快消式的娛樂也并非絕對的壞事,娛樂化、通俗化、碎片化的內容有時也會讓人身心放松。
不過,過度消磨在這種“流水線”碎片信息中,便會出現問題。“腦力”被過度沉浸在碎片化信息中,感到疲勞是必然的,在大量低質量信息中來回跳躍,精神也變得愈加空虛,這便是“腦腐”狀態。拿網友的話說就是,手機刷得越來越多,獲得的倒好像越來越少了,“感覺大腦變笨了”。
這便是“腦腐”折射出的核心矛盾,在科技迅猛發展、信息環境巨變的當下,碎片化、高刺激的信息環境,與人類長久以來進化形成的適應深度、線性思考的認知機制產生沖突,并引發不適。
圖源:視覺中國
二
不過,公眾對“腦腐”的警惕,還有更多深意。
比如,注意失焦。據不完全統計,今天的我們每天接觸的信息大約是174份報紙,5000張左右的圖像,而大腦的容量與十萬年前并無二致。技術賦予我們前所未有的信息自由,卻也容易讓我們在自由中迷失。人們擔心大腦被訓練成“多任務處理器”,卻失去了專注的能力。
從科學角度分析,這種擔憂也有一些依據。有研究指出,刷短視頻大腦產生的多巴胺水平是閱讀長文的數倍,長此以往習慣“刷刷刷”,注意力會被切割成碎片。
比如,表達失語。在社交平臺上,溝通過程中充斥著大量表情包、抽象文學、縮略語甚至“傘兵梗”。每天接觸大量碎片信息,人們擔憂這種像“蜻蜓點水”一樣的淺閱讀,會讓語言趨向貧瘠。看到壯麗山河只能感嘆“絕絕子”,心情低落只會用“emo”概括,在面對復雜情緒時,或許會遇到開不了口、說不好話的情況。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腦腐”現象在低齡人群中更為凸顯。有研究顯示,95后群體面對面交流時的情緒詞匯量比80后減少38%,這更加劇了公眾的擔憂。
比如,思考失守。當語言貧瘠成為常態,思維的高地也在悄然失守。當出現一個熱點,網上便會充斥大量觀點,動不動就是一場“論戰”;當自己有點想法,也總是去搜答案、找熱評,忘記了獨立思考。當觀點被熱評主導、判斷被情緒裹挾,獨立思考的能力便如同生銹的齒輪,逐漸卡頓。
更令人擔憂的是,算法打造了“信息舒適圈”,過度迎合使用人的興趣愛好,不僅形成了“信息繭房”,還把人“困”在“感官繭房”“情緒繭房”之中,由此帶來思維扁平化的隱憂。
“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人會進行獨立思考”,當我們沉浸在五光十色的虛擬世界,而弱化“人之為人”的思考本能,這種惰性帶來的危害可想而知。
圖源:“健康時報”微信公眾號
三
某種意義上,對“腦腐”的恐慌,是對技術進步的焦慮。但試圖以完全脫離電子產品來養護大腦,也不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實際。我們不能走進非黑即白的思維“窄門”,把一切問題都拋給媒介平臺。
風險不意味著傷害本身,關鍵還在于我們如何評估與應對。因此,筆者認為,與其急著下“診斷書”,不如自己給自己開一張“防腐藥方”。
屏幕外的世界很精彩。有網友說:“現實世界中的娛樂活動、人與人之間的高質量相處,這些可比短視頻吸引力大多了。”對抗“腦腐”并非摒棄娛樂,而是要探尋更多與真實世界聯結的支點。找回“附近”,才能對抗“消失的附近”。就像此前很火的“公園15分鐘”效應,陽光、風聲、鳥鳴……這些都是算法無法模擬的感官體驗。和朋友面對面聊天、去登一次山、蹲一場日出、在菜場砍一次價等,這些與具體的人和環境之間的真切連接,有助于重新喚醒大腦。
做一個創造者很幸福。“腦腐”式的網上沖浪,相對而言是一種惰性的吸收。嘗試做一個創造者,依靠自己的“腦力”去學習、分析、檢索、獲得,用延遲滿足來替代即時滿足,可能是更幸福更有獲得感的事情。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愿意積極提高自己,還是沉迷無意義的事情,大部分人是能分清主次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心流”,指的是做事情時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結束后會有非常滿足的感受。可以培養一個愛好、嘗試一門手藝,當大腦疲憊時,嘗試來一次“斷舍離”,適當戒斷、投入其中,這未嘗不是一種大腦療愈。
保持獨立思考很重要。不管在什么時代,都會有紛紛雜雜的信息,重要的是學會與它們共處,保持獨立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再退一步講,沒有獨立思考的人,即使不被碎片化的信息“帶節奏”,也會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影響。所以,也不必抱怨是“腦腐”剝奪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要先讓自己真正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
警惕“腦腐”,不能僅是盲目跟風指責、杞人憂天,而要學會在數字洪流中筑起思考的堤壩。對于“腦腐”,不必過度恐慌。努力做大腦的主人,真正的清醒,不是抗拒浪潮,而是學會在浪潮中揚起自己的風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