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明朝滅亡罪在萬歷?
所以事實上,明朝的滅亡并不能怪到所謂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身上,而是要歸咎到明朝的第14位皇帝萬歷皇帝,所以萬歷皇帝應該為明朝的滅亡負責。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就是萬歷皇帝。萬歷皇帝的怠政——二十余年不上朝,他的“酒色財氣”導致了明朝的極度衰落,在李自成的起義軍和滿洲人的雙重打擊下最終滅亡。但是從萬歷皇帝創建的步禱儀來看,年輕的他是有極大的把國家治理好的熱忱。萬歷的以上兩種作為造成了明朝國家機器癱瘓了幾十年。之所以沒有亡于萬歷之手,是因為當時沒有遇到大亂子。就好像一個得了艾滋病的病人,萬歷就是寄生在明朝身上的艾滋病。他的作用就是讓明朝這個巨人的抵抗力下降為只要有一點點細菌侵入,病人馬上宣告死亡。這一點點細菌當然就是努爾哈赤了。萬歷帝如此揮霍無度,造成了國庫空虛。而萬歷為了彌補選擇了征收礦稅。而收稅的人,是一個群體,太監。萬歷帝派太監到地方收取礦稅,簡直是自毀朝廷名聲。隨著萬歷二十四年派出第一個礦稅太監,短短三年之內,這些礦稅太監基本上遍布全國。
不求甚解|《萬歷十五年》萬歷皇帝
居然三十多年不上朝,算是創了歷史之最。那么他為什么這么做呢?過去,我們一般的印象就是,他是個昏君,只知道享樂貪財,說他只會坐在龍床上數錢,甚至有一條腿都有些殘廢。但其實,萬歷皇帝并不是一個昏君,有一件事能證明這一點。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翻閱歷史我們會發現,萬歷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在半個世紀的執政生涯從萬歷十七年八月到萬歷四十三年五月,萬歷有將近26年,快30年的時間“萬事不理”、荒于朝政。而“明亡于萬歷”的說法,也正是由于朱翊鈞的“任性”不早朝、不問政事演繹而來。萬歷十五年(1587年),這一年是24歲的萬歷皇帝朱翊鈞登基第十五年,從這年開始,萬歷皇帝朱翊鈞再也沒上過朝,直到大臣們無比想念,強烈要求見皇帝一面,終于在1615年在金鑾殿朝會上見了一次,等于說萬歷不上朝時間長達28年之久。萬歷皇帝(明神宗朱翊鈞)。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歷,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為什么朱翊鈞皇帝28年不上朝還能治理好國家?
朱翊鈞雖然連續28年不上朝,但他通過各種手段鞏固了自己的權力,確保大權并未被架空。朱翊鈞,即明神宗萬歷皇帝,他的統治時期確實充滿了特殊性。盡管他長時間不上朝,但并不意味著他完全放任政務不管。因為當時的王朝治理有方,國家穩定。隆慶六五月二十二日明穆宗病危,當月二十六日,明穆宗即崩于乾清宮。六月初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次年改元萬歷,此時萬歷皇帝還只是一個孩子,因為他只有十一歲,所以即位之后朝中之事仍然還是掌握在張居正、海瑞、馮保等當朝大臣手中。萬歷皇帝不僅在經濟、戰事上有作為,他還是一個知人善任的人。他善用了戚繼李成梁二人,讓國家的邊界更加穩定。他雖28年不上朝,但他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萬歷皇帝是張居正的高徒,他不上朝沒人能架空他,其原因有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朱翊鈞雖不上朝,但是他私底下是處理朝廷大事兒的,只不過滿朝文武看不到而已,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大明王朝有一套監察制度,這套制度制衡著朝內權力,第三個原因是因為內閣效忠于明朝皇帝。
如果你喜歡本文,并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我們的網站。感謝您的閱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