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平臺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中秋假期,出行市場以短途游為主,游客對于身邊目的地的探索欲望顯著增強。同時,以民俗游、文化游為代表的旅游方式也成為熱點,許多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活動成為很多游客的熱門選擇。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旅行已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遷移,更是一場心靈的尋覓與文化的沉浸。此類“新中式”游悄然興起,備受青睞,必有其背后的支撐。
一、文化傳承的彰顯。
“新中式”游看起來是一種旅游風尚,實際上是一種文化傳承。“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興盛始于宋朝,到明清時期,中秋已成為我國第二大傳統節日。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描寫了都城汴梁中秋節的熱鬧場面:“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可見,當時的老百姓也非常重視中秋之夜的特殊意義,他們不僅吃團圓飯、賞月,而且外出參加各種文化活動。現今,錢塘江游船上可伴著現場音樂表演夜游賞月、烏鎮帶領群眾一起“走月亮”,諸如此類活動的開展,實則都是對古人文化習俗的一種繼承。
二、深度體驗的追求
相較于傳統觀光游,“新中式”游更加注重游客的深度參與和體驗。從茶藝品鑒到書法體驗,從漢服試穿到古樂欣賞,每一項活動都旨在讓游客親身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非僅僅作為旁觀者。北京多家市屬公園舉辦漢服游園、妝造巡演、非遺展示等活動,京杭大運河上龍舟競渡,重慶古鎮準備了夜游集市,廣州推出綠色低碳節能的燈會,還有多家航空公司熱賣“賞月航班”……這種深度體驗,不僅豐富了旅行的內涵,也讓游客在互動中獲得了更多的知識與樂趣,使得每一次旅行都成為一次難忘的文化之旅。
三、民族自信的增強
歸根到底,“新中式”游的火爆是民族自信增強的表現。“新中式”游的興起,反映了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鐘愛和認同。游客在參與“新中式”游的過程中,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體驗,更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自信和自豪感的體現。“新中式”游通過深入挖掘和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讓游客在古今對話中找尋文化的根脈,實現了精神上的自我充實與超越。這種過程有助于增強人們的民族自信心,讓他們更加堅信自己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此外,隨著“新中式”游的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并追求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體驗,這種趨勢將進一步推動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兩者之間會呈現出一種良性循環的趨勢。
“新中式”游之所以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是因為它不僅僅提供了一種新的旅游方式,更是在于它讓人們在旅行中找到了文化的歸屬感、深度的體驗感、時代的融合感以及情感的共鳴點。這是一種共通的情感需求,對于這種認同和需求,整個社會不妨多予鼓勵、善加引導、促其深化,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里,讓“新中式”游如同一股清流,引領我們回歸本真,探尋那些被歲月溫柔以待的美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