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治理是社會治理最基層的一環,更是民情民意維護的最后一公里。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成功的關鍵時候,更應該從鄉村治理上為鄉村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一、自治強心是基礎。新時代的鄉村治理,要以人民自治為靈魂,打開鄉村治理的新智慧。按照有一個務實管用的居民公約,打造線上議事會、創建鄉賢理事會、組建道德評議會的“一約三會”思路,制定符合社區實際的“十要公約”,完善“居民積分管理制度”、評比制度,建立健全“群眾爭積分”機制,在村黨組織引領下,充分發揮村民代表作用,共建美好鄉村。劃分區域大網格,重點打造一支由村干部、網格員、群眾代表組成的排查隊伍,堅持“日排查、日清理、日報告”機制。明確管控范圍和重點區域,分階段、分步驟集中力量持續對亂停亂放、占道經營、違法建筑、高空牌匾等農村亂象進行打擊,扎實開展各類創衛創文專項治理行動。在21世紀的鄉村治理建設之中,要積極聽取民意收集民情,讓老百姓參與到鄉村治理建設之中。要創新的建立居民議事廳,通過議事廳制度,選擇對基層管理工作有熱情有想法的群眾,參與到農村日常管理之中,積極化解了農村違章搭建矛盾、垃圾分類困境,就是自治成果的體現。
二、法治正心是保障。將普法教育融入到各個村,進行法制教育共辦,法律宣傳共享,資源互通共有,提升村民法制觀念,維護社會環境穩定和諧農村賭博現象成風、造謠生非屢禁不止的根源就是居民群眾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素養不高。構建干部進村“講法”,機制保障“守法”,嚴加懲治“護法”的治理體系,通過網格員進村入戶,現身說法,提供法律咨詢服務,開展“模擬法庭”、以案說法課堂、法治文化匯演等活動,不斷提高廣大黨員群眾的法治意識。農村治理要積極推進法治建設,開展普法宣傳教育,依法治理農村,也讓村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去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三、智治統治是創新。鄉村治理也要與時俱進進行科技創新。充分運用手機APP應用等便民服務軟件和信息平臺,推行無紙化辦公、移動終端化審核。創設廉政書畫室、心理咨詢室、綠色閱覽室、數字自助圖書室、大眾閱覽室、綠色網吧等,實現社區生活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互動化和協同化。實現各類信息的循環碰撞、智能推送和共享應用,實現“數據多跑腿、百姓少走路”的目標。基層網格化管理,用網格收集民情民意,用網格宣傳農村管理制度、通知村務事項,就是科技創新運用的體現。
四、德治潤心是土壤。抓實村干部述評講評、人民群眾點評,激發群眾參與農村治理的熱情。靈活運用“文藝式”“互動式”“網絡式”宣講方式,第一時間把黨的好聲音潤物無聲地傳播出去,培育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營造向典型學習的良好氛圍。農村要積極探索鄉風文明建設的智慧,通過家風家訓尋找、優秀家風家庭評選;開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講座、演講、晚會表演等多種基層文化建設,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村民道德水平。農村現代化治理光有物質進步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德育德治的養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