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鎮紅關村黨支部書記王秋娟是青海省海西州人,2007年遠嫁云陽縣平安鎮紅關村,成為“紅關兒媳”,2015年,老支書找到正在村校教書的王秋娟,擔任紅關村本土人才。2019年老支書因病突然離世,又正值脫貧攻堅最吃勁的時候,她臨危受命擔任紅關村黨支部書記。
一、篤行不怠,外地媳也能當好支部“帶頭人”
紅關村由原紅旗與關鍵兩村于2006年合并而成,全村戶籍人口3463人,常住人口約1500人。作為全鎮唯一一個深度貧困村,她深感責任重大。一是做虛心學習的帶頭人。剛任支書,人不熟、路不熟、事不熟。她就常去跑院壩、下小組,第一時間掌握村情民意。同時以禮相待,將退休村干部“請回”兩委,擔任智囊團,不斷學習“老師傅”的工作方式方法。二是做辦事公平的帶頭人。兩個村合并之后,村民最怕辦事不公平。外地媳婦不怕得罪人,紅關村嚴格落實 “四議兩公開”等制度,規范27項村級重大事務、項目實施,公開評審67戶低保、35名五保,自2019年來,全村無一人到鎮入縣、到市進京信訪。三是做迎難而上的帶頭人。針對村里面撂荒地多、村里又窮的現狀,王秋娟發動全體村委委員,成立家庭農場,村干部帶頭上山下田,歷時3年多,整治撂荒地220畝、完成水田“小改大”30畝,種植油菜、玉米、水稻,去年增加村級收入8.6萬元。2021年紅關村黨支部獲評全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二、因地制宜,窮山溝也能發展鄉村“富產業”
要想帶領村民增收,不發展產業是不行的,紅關村堅持將發展特色產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一是調查論證,找準“金點子”。正所謂選擇決定方向,王秋娟通過外出考察學習、請教專家、入戶走訪、征求意見等,下定決心,把柑橘和花椒作為本村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園的兩大支柱產業。二是整合資源,打造“強引擎”。招引重慶奉節、湖北秭歸等企業主,動員本村優秀人才返鄉,全面推行“兩入一發一投”發展模式(即土地入股、資金入股、資源發包、資金投產),采取“村集體 公司 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洞溪”晚橙、“九葉青”花椒等特色產業,村集體與公司、農戶按照投資比例,風險共擔、收益共享。2023年柑橘、花椒產值達1500萬元。三是多點開花,構建“硬支撐”。積極動員在家農戶發展青蛙養殖、蠶桑養殖等特色產業,培育專業合作社2個,農業開發公司5個,農產品加工企業1個,個體工商戶35戶,合計注冊資本500萬元,“2 2”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即柑橘、花椒兩大支柱產業加青蛙、蠶桑兩個特色產業),帶動村民就業200余人,人均增收4500元,農戶土地流轉及分紅收入人均達到1500元。
三、暖心為民,小山村也能描繪治理“美畫卷”
紅關村面廣人多,治理難度不小,王秋娟以村黨支部、4個網格黨小組、53名黨員為根基,整合68名N力量向網格下沉延伸,用真心換真情,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主動服務塑新貌。推行“四事為民”模式(即時事及時宣講、家事貼心關懷、難事合力化解、好事大力弘揚),大力開展“我為紅關找問題、我為紅關獻一計”活動,網格收集環境整治、公益便民等意見建議31條,通過村級出資、村民籌資、干群出力的方式,安裝太陽能路燈60盞,硬化村組道路2.1公里,集中整治通道環境3.4公里,積極主動回應村民訴求。村規民約揚新風。推行“四事商量法”(“有事好商量、急事快商量、難事多商量、大事必商量”),讓群眾變“站著看”為“爭著干”,從“臺下看戲”變為“上臺唱戲”。創新“押金制度”“輪值制度”,推行“紅黑榜”,村域內產業園“零偷摘”、大操大辦“零發生”。
(重慶市云陽縣平安鎮人民政府 謝佳欣)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