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鐵嶺發布”公眾號公布調研報告《關于加強“空巢村”基層治理的調查與思考》中提到,調研所涉及到鐵嶺市清河區的3個鄉鎮38個行政村,農村人口流失普遍比較嚴重,常住人口占比不足戶籍人口的40%,“空巢村”問題存在著普遍性,甚至有的村子空巢率占比將近90%,人口數量上存在著遞減性,甚至是銳減性。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永久性或暫時性地向城市遷徙,致使許多村莊常住人口數量銳減,在農村固定居住和生活的大部分是老幼婦孺。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機遇。在為城市注入了活力的同時,許多村莊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喧囂,“空巢”是留守老人和孩子的痛,“空巢村”則是鄉村發展的痛。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空巢村”是我國農村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承載著無數鄉村的興衰變遷與農民的期待。
“空巢村”看似是空洞冰冷的,然而卻并非絕境。我們應當看到挑戰中蘊含的機遇。空巢的出現為鄉村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它促使我們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利用閑置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比如鄉村旅游、生態農業等,為村莊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它也促使我們更加關注農村留守人群的生活狀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讓鄉村成為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上寨村,這個坐落在中越邊境線上的小村莊,曾是一個典型的“空巢村”。全村62戶人家,人口外流一度超過六成,農田荒蕪,村莊失去了往日的活力。這種空巢現象,不僅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加劇了農村老齡化和社會保障的壓力。然而,上寨村并沒有在空巢的困境中沉淪。相反,它實現了從“空巢村”到“網紅村”的華麗轉變。
在國家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的春風下,上寨村依托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等特色農業,抓好就近就業,整合邊境村家門口的資源。村民廖世涵夫婦和三個孩子,種植了6畝重樓和30畝黃姜。“在外打工,一年不可能賺到幾十萬元,但現在回鄉做產業,就有機會。”在村里種植大戶幫帶下,廖世涵搶抓機遇,管得上老人孩子,掙錢顧家兩不誤。同時,村里還成立了合作社和村集體公司,采取“公司領航、合作社帶動”的發展模式,推廣中藥材、黃姜等特色作物規模化種植。這種以短養長、抱團發展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2022年,上寨村探索“農業 旅游”、“康養 旅游”,成立村旅游公司,先后建成親子樂園、中醫康養館等項目,上寨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升,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優質的健康服務,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體驗。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和各項政策的不斷落實,越來越多的“空巢村”像上寨村一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大山深處的廣西融安縣東起鄉崖腳村銅板屯、遼寧義縣稍戶營子鎮王景屯村等等,展望未來,我們相信“空巢村”蝶變“產業村”、“富裕村”的案例會越來越多。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導是“空巢村”復興的重要保障,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產業,讓更多年輕人把創業夢留在家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讓鄉村居民共享發展成果。“空巢村”的轉型與復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鄉村振興的浪潮將會越來越廣闊,讓更多人留下來,富起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