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9周年的重要紀念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是一段歷史的終結,更是一個民族覺醒和崛起的標志。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勝利如同一座巍峨的豐碑永遠矗立在民族記憶的最深處。作為新時代的基層選調生,我們應當銘記抗戰精神,并將其發揚、落實到基層工作中,做堅定信仰的“傳承者”、賡續理念的“弘揚者”、以身作則的“踐行者”。
做一名抗戰精神“傳承者”,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堅定信念為舵,引領基層工作“不偏離”。
決心如山,屹立不倒。在抗戰歷程中,中國人民展現出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意志,八百戰士以血肉和生命鑄成堡壘,捍衛家園和信仰;楊靖宇以意志和熱血凝作子彈,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戰斗到最后一刻;趙一曼以信仰和決心化為盾牌,面對敵人的言行逼供寧折不屈……革命先烈用鮮血書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選調生要銘記歷史,將“抗日救國,光復中華”的堅定信仰轉化為推動基層發展的實際行動,筑牢理想信念,練就鋼鐵內核,置己身于基層,多到艱苦一線“墩苗”歷練,多到邊遠地區“自找苦吃”,把艱苦環境作為磨煉自己的機遇,把吃苦當作一種修煉,接受“泥濘”的大洗禮。在基層這個“大熔爐”中,我們要有“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闖勁,敢于啃硬骨頭,勇于涉險灘。更要有“滴水穿石”的耐心和“繩鋸木斷”的恒心,對認準的目標持之以恒,對部署的工作一抓到底,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傳承者。
做一名抗戰精神“弘揚者”,以“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團隊精神為橋,連接群眾“不疏遠”。團結如鋼,無往不勝。在抗戰洪流中,中國軍民同仇敵愾,平型關大捷中,將士們并肩作戰,以團結之力擊潰強敵;臺兒莊大戰里,軍民攜手筑成血肉長城,誓守疆土,共赴國難;百團大戰中,八路軍指戰員萬眾一心,以排山倒海之勢,展現團結的磅礴力量。回望抗戰烽火歲月,中華民族在危難之際展現出空前的團結與凝聚力,軍民之間魚水情深,共同構筑起抵御外侮的銅墻鐵壁。我們新時代的基層選調生,要學習這份“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的團隊精神,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游走于鄉間田野,春耕間“扎緊褲腿”,秋收間“擼起袖子”,凝凍間“甩開膀子”,把自己當“村里人”,把群眾當“自家人”,切實做到憂群眾所憂、急群眾所急、解群眾所難。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多用春風化雨的措施,多辦排憂解難的好事,發揚釘釘子精神久久為功,切實出實招、辦實事、謀實效,真正做到為民惠民利民。
做一名抗戰精神“踐行者”,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奉獻精神為尺,衡量工作“不懈怠”。初心如磐,矢志為民。在抗戰烽火中,中國人民彰顯鐵骨錚錚,狼牙山五壯士以絕壁為依,躍下山崖,誓死不屈;左權將軍以智勇與忠誠為矛,于硝煙中沖鋒陷陣,至死不渝;劉胡蘭以青春和熱血鑄就豐碑,面對鍘刀,面不改色,從容就義。
他們以生命捍衛尊嚴,以信念照亮黑暗,以行動書寫了不朽的抗戰史詩。革命先烈們以無私的胸懷和卓越的奉獻精神,詮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境界。今日之我們,應將這份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莊嚴承諾。作為新時代的基層選調生,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我們是播撒希望的種子;在改革開放的戰場上,我們是守護安寧的衛士;在脫貧攻堅的陣地上,我們是攻堅克難的勇士。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我們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為了黨和人民,事不避難、義不避責,大膽地干、堅決地干、實在地干,以扎扎實實的工作業績,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