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聯網APP自動續費亂象再次引發關注。數據顯示,僅在黑貓投訴平臺,關于自動續費的投訴檢索就高達17萬多條。
近年來,“自動續費”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已經成為人們頻頻遭遇的消費陷阱。數字化時代,APP付費模式越來越廣,“自動續費”套路多、退費難,不少消費者都有著類似的經歷。為了實現商業利益最大化,一些APP可謂“機關算盡”,各種套路層出不窮,比如,設定免費試用期,到期后轉自動續費;默認勾選自動續費,用戶一不小心成了長期會員;退訂很難,要突破重重關卡,退款更難……類似吃相難看的操作,無非是為了讓消費者多掏錢,但卻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2021年5月施行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網絡交易經營者采取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方式提供服務的,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日期前五日,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由消費者自主選擇。但是,《辦法》并未對“顯著方式”進行明確定義,這就給了不少商家以可乘之機,間接導致了公司自動續費違法成本低,而消費者的維權成本頗高,大部分消費者就算發現自己被套路坑騙,囿于維權成本,也不會拿起法律武器維權,由此進一步助長了其違規動力。
自動續費不規范問題由來已久,飽受消費者詬病,相關部門多次出臺治理辦法。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就明確提出,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日期前,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填上自動續費的“坑”,解決好消費者“進坑”容易“退坑”難得問題,就必須把《條例》等法規落在實處,強化監管執法力度,對強制自動續費等問題要加強懲戒力度,提升違法違規的成本,倒逼平臺合規經營。
自動續費,商家應該本著便利消費者、穩定商家收入的角度出發,營造市場良性競爭、商家與消費者雙贏的局面,多一些真誠,少一點套路,把精力放到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上來,才能獲得穩定超期利益,走得長遠。
(武漢市硚口區行政審批局 姚鑫)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