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是秦朝末年黃世公所著,在漢朝被稱為天書。相傳黃世公曾將自己的鞋子扔在橋上三次考驗張良,認為張良品行端正,便將天書傳給了張良。后來,張良憑借《素書》輔佐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朝。
這本書只有一千多字,但涉及的內容卻非常廣泛,除了維護國家安全、軍事戰略之外,還包括了很多修身養性的方法。
講的是人雖然都是負陰抱陽養生,但是脾氣稟賦各有不同,所以可以分為四種境界,這四種境界是衡量個人修行的重要參考,也為人們指明了修行的方向。
第一層:自然界
《素書》說禮儀是人所遵循的,要早起晚睡,以建立人際關系的秩序。
意思是說,人恪守道德準則,勤勉工作,絲毫不偏離道德準則,日夜操勞,只為謀生,這是人生的第一境界。
他們處于一種近乎自然的狀態,遵守基本的規則和規定,只想著吃穿住行,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生存和生活,他們和動物一樣,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和生存而活著,沒有更高的追求,安于現狀,沒有進取的心。
老舍的《駱駝祥子》中,祥子在經歷了虎妞難產、賣車之后,心灰意冷,等死才是他的狀態。
第二層級:功利境界
《素書》有言:義,人所當為,賞善罰惡,以立功成業。
這種人已經超越了自然狀態,開始追求社會中一定的地位和利益,我們大多數人都處于這種狀態。
不管是上學、考試、還是做生意,都是為了個人獲得更大的發展,獲得更好的社會地位,獲取更多的財富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追求地位和利益沒有錯,但還是要注意天道“賞善罰惡”,人不能因為欲望而為所欲為,必須恪守底線,用符合社會規則的方式,才能獲得升遷的機會。
第三層:道德境界
《素書》有言:仁者人人愛,仁者心善,慈悲為懷,幫助人實現命運。
這個層次的人已經超越了功利的層次,開始追求比名利更高的東西,那就是仁愛。
孔子說:仁者愛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關心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仁。
他們甚至愿意犧牲自己的生命去為正義服務,造福天下。文天祥在宋末被打敗被俘,但他寧死不屈,他的《義歌》永垂不朽。這種人的境界,就是我們所說的道德境界。功名利祿、生死生死,都再也不能讓他們改變或屈服。
第四層:天地境
《素書》有言道:“德者,人之所得,萬事皆得其所。有前緣,天不違;有后緣,天意順。無為,萬事皆成。”
這一境界是圣人的境界,他們自身的品德早已與天地大道融為一體,他們的智慧沒有固定的理解方式,他們已經領悟了宇宙萬物的起源與終結。
他們與世間眾生萬物和諧相處,相處自然。他們把天道融入自己的性情之中。他們的心如日月高懸,光明燦爛,在暗中滋養著眾生。我們凡人無法領悟他們的高貴與偉大,無法真正理解他們的精神境界在哪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就是圣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