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出版的第18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重要文章《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文章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圍廣、觸及利益深、攻堅難度大,對廣大黨員、干部精神狀態、思想觀念、素質能力、作風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青年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承載著推動社會進步、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崇高使命。站在歷史新關口,廣大青年干部當立潮頭逐“青春潮”、駐塘堤守“信仰潮”、側江畔聽“民生潮”,以奮進之姿、擔當之責、為民之心揚帆起槳、踏浪遠航
立潮頭逐“青春潮”,銳意進取、溯流而上,以“弄潮兒向濤頭立”的奮進之姿砥礪改革“新征程”。“我愿我青年之勢力,如浙江潮。我青年之氣魄,如浙江潮。我青年之聲譽,如浙江潮。”站在救亡圖存的歷史節點,軍事理論家蔣百里以筆為矛,振臂高呼。青年之為青年,在蓬勃的朝氣、逐夢的意氣、求變的勇氣。“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新時代新征程,是青年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的時代。廣大青年干部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主動求進、求新、求變,在探索“新路子”“新賽道”中點亮青春、點擊希望、點綴夢想。要把穩前行的“舵盤”,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任“風雨”來襲,亦巋然不動。要練就過硬的本領,培養鉆研的精神,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為標志的信息化時代緊跟潮流,勤學、善思、明辨、篤行,打好堪當大任的基礎。
駐塘堤守“信仰潮”,初心如磐、使命如炬,以“士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之責回應改革“新挑戰”。“塘損堤毀民有患,魂歸江潮致三洲”。雍正年間,海寧塘官實行“責任制”。錢塘大潮“有吞天沃日之勢”,海塘在,百姓在,海塘毀,“水來漂沒,溺其人民”。一旦塘毀,塘官多縱身大潮,以身殉塘。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領導干部必須做到“守土有責”》中提到:“當年的封建官吏尚且如此,我們作為共產黨的領導干部,更應有強烈的責任感,明白責任,敢于負責,保一方平安,強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真正做到守土有責。”改革之路并非坦途,有思想觀念的束縛、有利益調整的陣痛、有進入深水區的阻力。改革愈深化,擔當愈重要,改革愈艱難,擔當愈關鍵。廣大青年干部要牢記初心使命,勇于擔當作為,肩負守土之責,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義不逃責。要堅持系統思維、樹立大局意識、涵養奉獻精神,既要眼觀全局、精準落子,又要以滿腔熱情、無我精神全身心投入,做到擔責不誤、臨難不卻、履險不懼、受屈不計。
側江畔聽“民生潮”,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以“但愿蒼生俱飽暖”的為民之心檢驗改革“新成效”。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人民群眾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群眾的實踐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廣大青年干部要將“人民至上”轉化為推進改革的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念好“深、實、細、準、效”五字口訣,在調研中明晰民心民意,以此作為改革的目標、前進的方向。要主動“拜人民為師”,以“空杯心態”問計于民、求教于民,耐心聽取意見建議、及時學習竅門辦法,將人民群眾的“金點子”轉化為推動改革發展的“金鑰匙”。要把改革舉措放到實踐中檢驗,暢通表達渠道,收集群眾對于改革效果的反饋,用成績來說話、讓群眾來打分,以改革實績實效托舉起人民群眾“穩穩的幸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