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動全面鄉村振興,助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鄉村農文旅深度融合已是未來的鄉村發展的大趨勢,作為基層干部,我們應當推動鄉村振興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前進。
田園風光輝映生態勝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生態是鄉村振興的底色,也是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根基。優先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一方面,做好自然資源管理建立合理的資源利用政策,確保水源、森林和土壤的可持續管理。
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護本地植物和動物棲息地,防止外來物種入侵,維護生態平衡。另一方,通過經濟激勵措施,鼓勵農民參與生態保護行動,例如植樹造林和濕地保護。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態意識,開展環保宣傳活動,培養可持續生活習慣。推動農場和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減少污染物排放和資源浪費。讓游客在鄉村旅游中享受田園生活的寧靜與美好,真正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科技賦能農文旅結合。利用太陽能發電為農場和旅游設施提供電力,減少碳足跡。發展循環經濟和有機農業,采用有機種植技術,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保護土壤和水源,實施廢物回收和再利用,如堆肥化農場廢棄物,提升資源利用率。建立農旅綜合管理平臺,整合農場信息、旅游活動、用戶預訂等功能,便于管理和運營,設置農場和旅游景點的信息頁面,包括特色產品、活動安排、開放時間等,方便游客了解。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宣傳活動和促銷,與潛在游客建立聯系。這些數字化措施不僅提升了游客體驗發展了旅游經濟,還能幫助農場提高運營效率提高農業發展。
因地制宜綻放地域風光。農文旅結合需要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深入調研當地歷史、民俗和文化,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元素進行開發并與農耕元素相結合,利用地方特色美食,開發美食線路,吸引游客,定期舉辦以地方文化為主題的節日慶典,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文旅項目,提供導游服務或文化講解,述說當地歷史文化故事。同時發展農耕文化體驗項目,吸引城市居民參與,增進對農業的了解。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只有因地制宜,符合當地實際,才能綻放出最美的地域風光。發展農耕文化體驗項目,吸引城市居民參與,增進對農業的了解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