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無數人民群眾的默默付出艱苦奮斗使中國成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富強國家。“民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古往今來的警示也在不間斷的提醒我們,要想駕駛好中國這艘行駛中的巨輪,就要重視這一片廣闊的汪洋,做好群眾工作,堅定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而”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的根基,是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基層是離群眾最近的地方,群眾工作更是基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做好群眾工作、成就一番事業,必須用真情、下功夫、出實招。基層干部更須拿出態度,要和群眾“心貼心”,要和群眾“面對面”,在工作中致力于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用心辦好群眾的小事、急事、難事,切實推進鄉村振興民生工程,以點滴之力繪就人民群眾的幸福藍圖。
一個“摩羯”,打破了海南省的寧靜,但在這次抗災搶險中,種種事跡,無一不在彰顯我們的群眾工作通過了檢驗,基層干部以“心貼心”“面對面”的方式保護群眾免受災害侵襲,拉進了與群眾之間“一公里”的距離。
以鮮活的赤子心,和群眾“心貼心”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時總是細心詢問百姓事,走入村戶詢問”看病有沒有保障”,走進社區看看”大家都吃什么菜”,枝葉關情貫穿于治國理政的生動實踐。
基層干部要拿出一顆真心,將普通小事做到極致。面對工作,要從人民立場、人民角度來認真看待,不以事小而不為,把每一件小事當成自己的家事來辦。當臺風來襲,普通人的第一反應是惶恐、是不安、是想要到安全的地方躲避災難,但我們躲了,那些獨居村莊的孤寡老人怎樣躲,那些身處低洼地區的人怎樣躲,那些住在禁不住風雨的土坯房的群眾怎樣躲?所以作為基層工作人員,我們不能退縮,相反還要向前沖去,在風雨來臨前,派發物資給需要的群眾,及時轉移孤寡老人和危險區域群眾到安置區,在風雨來臨時,堅守崗位,巡視海邊、街道、村莊,時刻準備著,避免突發情況的發生,在風雨消散后,第一時間統計受災情況,為嚴重受災的群眾申請政策補助。越是危機的時刻,越是事關民生福祉,越要以精益求精、細而又細的工作態度,用實際行動解決群眾訴求,用真抓實干展現擔當作為。從一件件民生事的落實落地中架起”魚水之情”,得到人民群眾認可。危急時刻見真情,一點一滴、一樁一件都連著民心民意。切實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難事辦妥,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心用情用力辦利民之事,努力為人民群眾謀福祉,以鮮活的赤子之心,和群眾心貼心共度難關。
以堅定的踏實感,和群眾“面對面”
腳下有多少泥水,心中才會有多少感情。年輕干部要走出機關,深入基層。只有下基層才能對群眾感同身受,才能對群眾的問題有切膚之痛。習總書記強調,“你們一定要下基層,才能夠培養出對老百姓的感情,才能提高自己,干出實事,做出實效。”如果一個干部連群眾需要什么,連群眾過著怎樣的生活都不了解,那還何談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呢?
實事求是的講,在這次臺風來臨之前,我對于下基層還沒有足夠深刻的感悟,直到看到政府同事們所有人的忙碌,直到看到駐村同事傳來轉移群眾,和群眾一起在安置區共度夜晚的圖片,直到在深夜值班一個村接一個村的撥打電話,核對人員信息,第一次,加班給我的感覺不是疲憊,而是自豪,自豪我的工作能夠切實解決群眾的困境。在學習新聞時,面對采訪對象的困境,看著采訪對象的眼淚,我能做的只有報道出去,讓他的困境被更多人了解,但這種幫助虛無縹緲,我時常還是被無能為力的感覺所纏繞,而這一次,看著安置區被轉移的群眾享用晚飯的笑臉,我很自豪,也很踏實,能夠切實的幫助到群眾,讓他們免于臺風的侵襲,避免受傷的可能。先到基層中去,再從基層中來。以堅定的踏實感,和群眾“面對面”,感群眾之所感,痛群眾之所痛,才能提高自己,干出實事。
風雨無情,是一次災害,也是一次磨練。基層工作人員,我們以鮮活的赤子心,做到了和群眾“心貼心”,以堅定的踏實感,實現了和群眾“面對面”,拉近了和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