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的起點,通常始于校園霸凌。在眾多研究中,不少心理學家認為,霸凌行為是個人心理不成熟、沖動、攻擊性強的體現。當霸凌者在家庭、學校等環境中遭遇不良情緒時,這些情緒無法通過正常途徑得到釋放,就會促使他們向更弱的個體發泄,從而形成校園霸凌行為。如今,校園霸凌事件接二連三的爆出,對整個社會帶來了消極影響。
從受欺凌的孩子角度,家長要仔細觀察,提高“發現力”,要對孩子真正關心。正確認識何為校園欺凌,學會說“不”家長要教孩子分辨同學之間的不友好行為具體是什么?多次故意推搡你致使你摔跤、無緣無故搶走你的物品進行破壞、肆意對你進行謾罵、在學校里孤立你。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當你遭受欺凌時,應該第一時間告訴老師或者家長,請相信你的父母和老師會幫助到你。”除此外,平時我們還可以通過教育材料、案例分析和親身示范等,增強孩子的反霸凌意識,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幫助孩子重建安全感,重視心理治愈和情感急救。校園欺凌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除了身體治療,對孩子心理和情感方面的急救需要得到我們更多的重視與關注。被欺凌的孩子對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會遭到破壞,需要時間重建調整,也需要父母家人更多的安慰和陪伴。家長要接納孩子可能會出現的情緒不穩定、緊張、焦慮,認同孩子的感覺,同時陪孩子做一些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幫孩子從痛苦的體驗當中解脫出來。
社會應共同參與解決校園霸凌問題。政府等相關部門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來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和維護校園安全。同時,各類媒體和社會組織也應積極宣傳反霸凌知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提高公眾對校園霸凌問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面對校園霸凌的問題,其預防和處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只有通過建立良好的校園氛圍、培養學生的意識和技能、建立反霸凌機制以及加強家庭和社區的支持,才能有效地減少和解決校園霸凌問題。
雪崩發生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的被欺凌者,持有攻擊性行為的欺凌者,沒能發現并制止事態發展的老師學校,總給孩子潑冷水的家長,認為事不關己的旁觀者,每一個受到影響的人都難辭其咎。邯鄲的校園霸凌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必須從中吸取教訓,采取有效措施,共同營造一個安全、和諧的校園環境,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平安奔赴未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