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大環境下,大眾文化知識與科學素養得到提高,群眾對生活周邊的自然知識需求量增加,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生態與野生動物的保護。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3》數據顯示,福建省森林覆蓋率為66.80%排行第一,相較于排名第二的江西省多出5.64%,福建省自然資源豐富,鳥類資源與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經初步調查發現,福州市區自然教育市場潛力巨大。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赴福州市閩侯縣社區自然知識科普教育實踐隊決定前往福州市內社區開展自然教育活動。
深入調查 了解群眾所需
為能夠開展更貼合社區生活,效果更顯著的自然知識科普活動,實踐隊預先準備了調查問卷,于7月15日在金榕社區、洪山橋社區、國光社區進行調查,全面了解社區居民對于自然保護等方面的看法。實踐隊調查起始階段并不順利,30%的居民并不理解隊伍調查主題,直接拒絕了采訪;20%居民則認為自己年紀太大或是家內無子女,不適合作為接受采訪的對象。
在金榕社區的長者活動中心,“你們志愿免費舉辦這類活動很好啊,但是我根本不知道周圍哪里能參加,還得是宣傳工作不夠到位”,一位高齡居民說道。調查發現40%的居民對于自然知識的學習持有積極態度,然而相關類型活動進入社區的現象少之又少,了解途徑的缺少更是加重了這一問題。
除此之外,在調查人數中年齡段在7-16歲,占比30%的社區居民更愿意參加戶外類的自然教育,而高齡的居民更愿意參加室內的科普講座。調查過程中實踐隊發現居民們認為了解自然保護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對于孩子的未來發展有積極影響,60%的居民表示希望有志愿者走進社區進行自然生態的宣講。在當今群眾生活中,仍有大部分群體較少接觸到有關生態環境保護、動物保護的知識,因此,生態教育進社區意義十分重大。
調查結束后,實踐隊總結居民意見,結合自身專業知識,策劃了貼合社區居民生活的生態自然教育活動,包括戶外活動4種與室內活動5種,選取其中3種實施開展。同時實踐隊推進活動宣傳工作,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在社區居民內進行活動宣傳。
前往社區 科普自然知識
7月18日上午,實踐隊組織社區居民走進戶外,帶領居民們在金山公園開展戶外自然知識科普活動,在公園內尋找常見植物,介紹福州市“市樹”榕樹、“市花”茉莉。同時使用雙筒望遠鏡觀察公園常見動物,如紅腹松鼠、烏鶇、白鷺等。居民們通過親身體驗以及實踐隊的科普講解,加深對周邊自然的認識。
次日晚,為貼合部分居民白日工作等原因,實踐隊選擇在烏山公園進行夜觀活動,在夜晚,帶上手電筒尋找夜間活動的生靈。孩子們在園內四處探尋,發現了黑蚱蟬、白額高腳蛛、斑腿泛樹蛙等物種。“好漂亮啊,平常散步時都沒注意到它們”參與活動的居民感嘆道。伴隨著實踐隊講解員的介紹,孩子們好奇地觀察著這些小生物,大人們也不禁湊近聆聽。雖然部分居民這些形態各異的生物帶有恐懼心理,但在講解員的科普下逐漸開始接納,且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
7月20日上午,實踐隊前往洪山橋社區活動室為社區居民及社區志愿者開展動物知識科普課堂,利用標注醒目的圖片與生動的視頻介紹福建特色野生動物,課堂上積極與居民互動,引導其思考保護自然的必要性。除了科普課堂外,實踐隊還準備了動物手工制作活動,實踐隊與社區志愿者一同協助居民們完成制作。在制作過程中介紹所制作動物的相關知識——“卡皮巴拉實際上是生活在南美洲的嚙齒動物,學名叫水豚”;“金剛鸚鵡分布于中南美洲的雨林濕地地區,它們喜歡成群活動,大多在早晨和傍晚覓食”……
攜手共進 助力生態保護
“十年實踐表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體現的是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區別。”根據專業教師預測,福州市群眾自然教育需求仍在緩慢上升。實踐隊一直在積極嘗試、探索青年學子在基層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新途徑,向社區居民宣傳自然知識,提高居民的科學素養,同時促進相互交流為社區注入青年活力。響應黨的號召,以青年學子的專業知識與活力賦能校園周邊社區文化建設,在提升社區整體自然科學知識素養水平的同時,推動福建省自然保護工作的開展。
(黃方贏 劉田川)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