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全球生態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廣袤的中國大地,是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區域,因此以中國式現代化為背景的生態文明建設就顯得意義非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所作出的指示已然深入人心。而當前我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生態文明領域所作出的努力,成效已顯。
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從源頭治理、過程控制到監管執法,我國正在全方位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要求。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轉型、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等一系列舉措,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正在持續改善。這也與我國對發展觀念的持續革新密切相關。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單純追求GDP增長只會走向資源枯竭和生態崩潰的死胡同。”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賴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真實寫照。
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礎。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發展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生態保護與發展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只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不斷推進綠色制造、綠色科技、綠色金融等,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同時還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推進減污降碳,修復生態系統。
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也取得了長足進展。我國通過產業扶貧、生態扶貧等多種方式,讓貧困地區的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用實際行動落實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生態文明建設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實路徑,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當代愿景。未來,我國將繼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完善生態環境監測和執法督察體系,全面加強對各類生態系統的保護,為子孫后代留下清新綠色的家園。
當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格局。這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