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盛夏時節的熱烈陽光,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步入高潮階段。安徽師范大學赴春江社區“矢志揚新風,攜手遞溫情”社會實踐團隊在“生物課堂”這一特色模塊上,深度融合了手工技藝與生物科學,旨在激發春江社區學生們的參與熱情與探索精神。此環節精心設計,旨在讓學生在手工皂制作的樂趣中沉浸,同時引領他們步入生物世界的廣闊天地,希望他們深刻領略其奧秘所在。
于手工皂制作環節,學生們化身為匠心獨運的匠人,以嚴謹細致的態度,精心調配每一種原料。從橄欖油、椰子油等天然油脂到氫氧化鈉等化學原料,他們在大學生志愿者的精心指導下,逐步將這些自然元素轉化為一塊塊散發著清新香氣、蘊含環保理念的手工皂。此過程彰顯了手工藝術的獨特韻味,帶領學生們認識到環保實踐的重要性,體會到“綠色生活”的真諦。




“趣味植物辨認”活動,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輕松掌握植物學知識。活動中,主講人艾力亞斯·托合提帶領同學們認識一些有關延安精神的植物,如紫藤、野茼蒿、映山紅等。此后,邀請一些同學上臺,每人代表一種植物,通過“蘿卜蹲”這一趣味橫生的游戲形式進行互動,游戲氛圍熱烈而有序。實踐團隊希望這種創新的教學方式可以真正意義上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使原本枯燥的植物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吸收了大量植物學知識。




在實踐活動最后一天,志愿者們同學生們共同踏上了探索長津湖的征途,這里不僅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更是自然生態的縮影。在主講人史鑫的講解中,學生們注意到《長津湖》中的主要口糧——凍土豆:熱量高,烹飪方便,易儲存。此外,由電影中受凍的志愿軍引向生物的御寒機制,希望學生能認識到生物如何憑借各種精妙策略適應極端寒冷的環境,如構建厚實的脂肪層、生長密集的毛發或鱗片、以及調整行為模式等。這一環節旨在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讓他們深切感受自然界中生命的堅韌與智慧。


此次暑期“三下鄉”的生物課堂,以手工皂制作為啟航之帆,以趣味植物辨認為連接之橋,最終引領學子們深入探索自然生態的奧秘。實踐團隊希望學生們通過這些活動收獲寶貴的知識與技能,并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與保護意識。更希望此類活動在更廣泛的地域持續開展,為更多青少年搭建起親近自然、探索科學的橋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