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7月11日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文學院“岫”“滿”山河實踐團在文學院輔導員張博凱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潘仕佳帶隊,學生耿顯紋、韓雅麗、邊禹竹、陳沛文、馬嫻悅共同參與。實踐團先后前往岫巖滿族自治縣、紅旗鎮、牧牛鎮,通過參觀滿族博物館、采訪剪紙非遺傳承人、采訪滿族語言資深教師等形式,將民族團結文化傳入鄉鎮,將精神文明帶入鄉鎮,展現了民族團結的生動實踐。
參觀滿族博物館 探尋滿族根與魂
7月12日,實踐團首先來到了岫巖滿族博物館。走進岫巖滿族博物館,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了那個馬背上的輝煌年代。這座全國第一座滿族博物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岫巖滿族自治縣,不僅是了解滿族文化、感受民族團結的重要場所,更是推動岫巖文化事業發展、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通過參觀和學習,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實踐團感受到了滿族文化的魅力,一件件文物與非遺的展示彌足珍貴。在民族團結的旗幟下,各族人民攜手并進,共同書寫著發展的新篇章。
滿語傳承滿族情 共筑民族團結夢
7月13日,實踐團來到了岫巖縣滿族中學,采訪滿族語言資深教師——王玨。王玨老師的課堂,是傳承的殿堂,他以行動詮釋著民族團結的真諦,讓學生們在語言的海洋中遨游,感受民族文化的根與魂,激勵著年輕一代珍惜并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共同織就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絢麗篇章。當王玨老師訴說滿族語言的魅力時,實踐團深感震撼與敬仰,這份對民族文化深情的守護,讓實踐團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傳承的魅力所在。此行不僅增長了見識,更激發了傳承文化,促進民族團結的使命感。
匠心融情剪紙手 繪就民族團結圖
7月14日,實踐團來到了岫巖滿族自治縣紅旗鎮,采訪滿族剪紙非遺傳承人——黃興洲。黃興洲老師在向實踐團成員傳授剪紙技藝的過程中,耐心講解剪紙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還注重培養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通過技藝傳授,不僅促進了傳統文化的活態保護與傳承,還加深了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共同認知與情感聯結。看到耄耋老人黃興洲對剪紙的熱衷,不禁感嘆堅持的意義,滿墻的剪紙更是他在訴說著民族文化的魅力,身為新時代青年深感責任重大,愿為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貢獻青春力量。
民族團結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
7月15日,實踐團來到了牧牛鎮人民政府、牧牛鎮中心小學。隨著“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主題活動的深入開展,以牧牛鎮人民政府和牧牛鎮中心小學為平臺,通過舉辦民族非遺技藝傳承、民族團結交流等活動,進一步加深了各族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實踐團成員與政府相關領導進行剪紙活動,親身感受了滿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更深刻體會到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和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與和諧。
此外,在牧牛鎮中心小學的校園里,實踐團將黃興洲老師的技藝傳承,孩子們手中的剪刀仿佛被賦予了生命,紅紙翻飛間,一幅幅生動的剪紙作品躍然紙上。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讓古老的剪紙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實踐團在牧牛鎮之行中深刻感受到民族團結的溫暖力量,通過剪紙活動不僅領略了滿族文化的獨特韻味,更見證了傳統文化在孩子們手中煥發新生。實踐團成員深受啟發,認識到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的重要性,共同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貢獻力量。
2024年暑期,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岫”“滿”山河實踐團,在岫巖滿族自治縣進行的“三下鄉”實踐活動,不僅將“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主旨發揚光大,更展現了當地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民族團結的生動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啟示:只有堅持民族團結,才能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在未來的日子里,讓我們繼續攜手前行,用文化的力量編織民族團結的新篇章,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