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安徽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赴水東鎮“棗紅波光,夢影梳鄉”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水東鎮老街,調研走訪皖南皮影博物館,與館長兼皖南皮影戲第九代唯一傳承人何澤華進行了交流,在交談中了解皮影文化的內涵和基本現狀。
戲系情懷,責任在肩。一塊幕布做戲臺,一張獸皮扮角色,一束燈光亮全場,一雙巧手調千絲。以剪影的形式表演故事,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每一代人的眼睛,這就是皮影戲。已有400余年歷史的皖南皮影戲,自成體系,并2008年被列入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地道的皖南民間藝術瑰寶。在宣州區水東老街土生土長的何澤華,創辦了一座皮影戲博物館,搭建起自己的戲班子。
來到皮影博物館,團隊在陳師傅的帶領下近距離領略到精心雕琢的皮影藝術品,隊員們對訪談中被問道有何契機讓他投入皮影戲的傳承當中,他語重心長“皮影是我們祖上傳下來的文化瑰寶,如果我不傳承,可能就沒有人再經營了。我能做的就是在我有生之年讓皮影戲‘活’起來?!彼恼Z言擲地有聲,作為皖南皮影戲第九代傳承人,何澤華懷揣著對皮影戲的熱愛,主動肩負起傳承重任,盡自己所能留住這門古老的藝術,讓皮影的光影常亮。
戲映時事,傳遞新篇。采訪過程中,實踐隊員們了解到,在古時的皮影戲主要起著休閑娛樂的作用,現在的內容則注重與國家政策相銜接,教育百姓懂文明守法度。何師傅向實踐隊員們透露:他的皖南皮影戲劇團“送文化下鄉”的系列活動是在當地文旅局及其他相關組織的扶持下開展的。根據現在國家的依法治國的政策布局,皮影戲偏向法制類故事情節。皮影的內容靈感來源于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傳播上更加通俗易懂,效果也立竿見影,向老百姓傳遞法律知識,教育人們要尊法守法。
皮影之形煥發時代內涵,通過古老的皮影藝術向公眾傳遞時代法制政策的聲音,不僅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有益之道,還能讓法制教育具有親和力,更增強觀眾對法的理解與遵守。
戲影求索,厚載非遺。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的發展之路顯得尤為曲折。面對現代社會下的多重困境,如何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多種現代娛樂方式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何師傅對團隊采訪者提到:皮影戲的原始受眾范圍實際上很少,可能只能聚焦到老年人。他深知現代年輕人的娛樂方式多種多樣,不會局限在皮影上。而且一場皮影戲的舉辦需要一筆不小的經費。面對這些困境,何師傅卻也會樂觀面對并努力尋求突破,“我自己其實收了兩個徒弟,不至于讓皮影無人接替。而且我當初創辦這個博物館,也就是想要用歷史記憶留存的方式讓人們記住皮影戲這一古老技藝?!彼3殖跣模鸪s念,一心鉆研傳承事業,把這件非遺傳承化為自己生活中平淡的事,做好自己,為非遺皮影事業添上一束光亮。
訪談最后,何澤華深情地說:皖南皮影戲以博物館的形式在閃爍光芒,提醒著老百姓在水東老街還有舞臺。他想讓更多的人認識皮影、了解皮影,把皮影傳承下去。
皮影是非遺的一個縮影,在浩瀚的文化長河中,不管前路多艱難,只要共同努力,積極摸索解決方法,就定能讓古老藝術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繼續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發光發熱。
(“棗紅波光,夢影梳鄉”赴宣城市水東鎮文旅融合筑夢鄉村振興調研實踐團隊 徐燕云)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