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無聲:采用“生活化教學 蘇格拉底產婆術”模式,讓愛國思想的源泉“充分涌流”
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效果為何不盡人意?其主要原因是愛國主義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脫離。首先,愛國主義教育對學生的愛國品質要求較高,忽視學生日常生活的實際情況,缺乏對日常行為的實際指導意義。其次,學生所學的有關愛國的知識并不能夠自覺轉化為愛國的行為和崇高的品質。第三,當前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以教師輸出和灌輸為主,學生難以得到自主的情感認同。
在明確這些問題的情況下,7月15日,西華師范大學“墨染紅心”志愿服務隊打造“筑夢向未來,吾輩正青春”這樣一堂別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入課。采用“我想對李大釗先生說”的課堂互動,讓同學們將心中的話語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旨在通過學生自主表達的形式,加深學生對于革命精神的感悟。
堅定政治立場:以法律普及為基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營造愛國主義教育“氛圍感”
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因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與實際情況,以故事性引導為主。在教育全球化、數字化背景下,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行為習慣等不斷發生改變。他們思維活躍、思想開放,接收和吸納新事物新思想的速度快。不過,人生閱歷少、處理問題經驗和能力不足,對社會敏感問題辨析能力較弱,對利益沖突難以建立合理的價值取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特別關注群體的這些特點,尊重育人的規律,不斷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親和性和有效性。
針對以上情況,7月16日,西華師范大學“墨染紅心”志愿服務隊創新授課角度,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為切入點,以理性的視角展現愛國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旨在閱讀法則的同時,讓同學們更加深入了解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的建設以及實施措施,更加全面的了解愛國主義教育在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將個人的“小生活”與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的“大實踐”結合起來。
數字愛國:堅持數字時代視域下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并行
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否已經實現了效果最大化?數字時代對愛國主義教育能帶來哪些新變化?帶著一系列的問題,西華師范大學“墨染紅心”志愿服務隊的隊員們做出了解釋。“傳統的教學內容 不斷創新的教學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老師的多次輸出與同學的主動學習相結合,開辟數字時代下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路徑。
7月17日,西華師范大學“墨染紅心”志愿服務隊開展了一次“數字愛國——愛國系列影片欣賞”特色課程。旨在讓同學們觀看愛國影片,通過文字和聲音的方式,沉浸式感受國家近年來的發展,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各方面,呈現一場愛國文化“盛宴”。
愛國就是要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紫荊花的每一朵花瓣上,都點綴著一顆五角星,象征香港人心向祖國的愛國情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愛國愛民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生生不息的精神臍帶。愛祖國,為祖國的前途而奮斗,是時代賦予青年的神圣職責。
西華師范大學“墨染紅心”志愿服務隊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講好紅色故事、感悟愛國精神的旅程,也是一次感悟時代脈搏、聆聽愛國聲音、接受思想洗禮、堅定政治文化立場、以紅色基因為養分、凝聚起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磅礴力量的實踐之旅!志愿隊隊員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結束,但對祖國的熱愛和認同將會更加深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