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動力”。這一重要論述強調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我國文化創新人才培育的重要意義,為文化創新注入了新的內涵,提供了更強勁的動力。
培育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是實現文化創新的關鍵。優秀文化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新能力,還需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能夠運用這些技術進行文化創作和傳播。因此,加強文化創新人才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文化發展的成果為人民所共享。人才培養要牢牢立足于中華文化的沃土,厚植家國情懷,確保培養的人才能真正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因此,要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人。及時掌握了解文化創新人才的狀況和成長動態,強化人才信息反饋網絡和信息通道建設。加強黨建促進人才工作的經驗總結和分享交流,大力推動大國工匠的培養,為文化創新人才培育注入強勁動力,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二是促進改革創新。數字時代,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蓬勃興起為文化創新人才培育以及文化創新創造提供了歷史機遇。要緊跟文化發展的形勢,密切關注信息技術對文化發展帶來的革命性變化以及文化新業態新模式,依據變革的特征和趨勢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做好文化創新人才培養政策的頂層設計和學科專業調整,大力推動學科專業交叉,培養文化創新人才。要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適應文化行業的特點,遵循文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持續深化產教融合。豐富文化創新人才培養的方式和手段,重視人才成長鏈,增強文化創新人才成長動力,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三是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交流互鑒和國際文化交流合作對于文化創新人才的培養極為重要。要以系統思維來審視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激發,提升其開放融合水平,大力協同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文化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對人才鏈的影響和輻射,完善并優化文化創新人才培育的全鏈條體系。同時,要以國際交流合作的重大項目、重要工程和重點品牌建設為抓手,靈活高效地組建跨國團隊和攻關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創新文化人才培養路徑。要積極利用數字技術、文化網絡和交流渠道,構建文化創新人才培育的國際合作通道和整體布局,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創新人才培育中心和高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