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記憶,銘記光輝歷程,為蕩滌思想塵埃,傳承紅色基因,長安大學“賡續血脈傳薪火,紅色足跡映陜西”暑期社會實踐隊前往咸陽市涇陽縣的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開展深度研學及理論宣講活動。
為適應抗戰形勢需要和滿足廣大愛國青年抗日救國的愿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于1937年10月,在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創辦了戰時青年短期訓練班。10月11日,青訓班第一期在于右任先生的斗口農場正式開班。雖然校舍狹小、辦校經驗不足,但培訓成效十分顯著。這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注意。時任陜西省教育廳廳長的周伯敏認為此舉沖擊了陜西原有的教育秩序,便從中作梗強占斗口農場,青訓班不得不在第一期結業后遷至云陽鎮的城隍廟。由于學員人數成倍增加,學校在第四期時遷至安吳鎮安吳堡村,正式更名為“戰時青年訓練班”,也稱安吳青訓班。“熔爐煉純鋼”,一代代革命青年在這里誕生。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全體成員通過聆聽講解、實地參觀等方式深入了解了安吳青訓班的歷史背景及相關事件。
黨的領導人從開班之初就非常關注安吳青訓班的學習與訓練。1938年,正值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將軍在自華北前線歸途之中,特意繞道前往安吳青訓班,為那里的青年學員們親授了一場深刻激昂的抗日形勢報告。在報告之余,他滿懷期望地題下了“學好本領上前線”的寄語,以此激勵學員們刻苦學習,掌握戰斗技能,為國家的解放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那是7月下旬的一個熱天,朱老總滿面笑容地站在那個臺子中央,用很通俗的語言,像聊家常一樣,將一個戰場、一個戰役、敵我友、國內外各方動態,分析得清清楚楚。”在安吳青訓班學習過的徐景星回憶道。實踐隊員蘇媛媛有感而發,也結合安吳青訓班的光輝歷史展開了一場以青年擔當為主題的宣講活動。實踐隊員李杰龍也換上了訓練服,切身體驗青訓班的日常生活,在沉浸式的參觀中體悟青年力量。
參觀完紀念館后,實踐隊成員紛紛與當地居民進行了親切的交談,深入到群眾當中去了解歷史。在深入的交流中,隊員們普遍感受到紀念館的落成不僅顯著提升了當地的基礎設施水平,更如同一股清泉,為居民的心靈注入了豐富的思想養料。它讓紅色歷史的輝煌篇章鮮活地展現在人們眼前,深深鐫刻在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極大地激發了大家對革命歷史的崇敬之情與熱愛之心。
青訓班的創辦和發展,不僅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發展,更為中國革命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奮勇前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上貢獻我們的青春力量!
(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李佳寶)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