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區水東鎮,這個歷史悠久的江南古鎮,以多種優質資源為底色,繪出產業傳承帶動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8月7日,安徽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赴水東鎮“棗紅波光,夢影梳鄉”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此地,踏入這片山明水秀的江南古鎮,調研當地特色產業資源。
甜蜜傳承,共解蜜棗之秘。首先,實踐隊員們前往宣城市中良棗業有限責任公司,對水東鎮蜜棗產業工廠進行參觀,并對負責人李超進行了專訪。實踐隊員們懷著好奇與期待,參觀制棗使用的工具,李超細心地為實踐隊員們進行講解。
據李超介紹,水東鎮青棗的品質在全國范圍內來講的話可能是最好的,不論是口感、做出來的顏色還是營養價值等方面,水東蜜棗都能夠在整個蜜棗產業中脫穎而出。
實踐隊員們在與李超的訪談過程中了解到:他回鄉接手蜜棗產業的初衷就是希望接續家族企業的香火。作為第六代非遺傳承人,李超表示,有足夠的信心來傳承好這一技藝。他將蜜棗銷售市場化為兩大板塊,并希望在以后的生產中能對蜜棗產品進行再劃分,以滿足消費群體的需求,擴大蜜棗銷售市場。
“我是一名手藝人,更是‘守’藝人”,李超強調。水東蜜棗文化要傳承,必須要有新鮮的血液注入。這次專訪,不僅讓實踐隊員們了解到水東蜜棗背后豐富的皖南文化底蘊,也感受到了一位非遺傳承人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責任。水東蜜棗,這一非遺文化仍將在傳承與創新中繼續書寫它的甜蜜故事,非遺文化將會在守正創新的道路上走向更加光明的遠方。
洞見未來,共話龍泉發展。下午,實踐隊重訪龍泉洞景區,與景區負責人楊波進行了面對面交流,就龍泉洞景區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入剖析,景區負責人楊波分享了景區在運營、保護及創新等方面的實踐經驗與未來規劃。
面對文旅融合的新契機,景區負責人楊波憑借十多年的旅游行業經驗,成功引領景區轉型升級。從最初的生存挑戰,到如今成為國家級4A級景區,龍泉洞在燈光改造、地質科普及網紅打卡點建設上不斷突破。同時,景區在保護溶洞文化遺產方面,采取了封閉式保護措施,確保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為應對夏冬兩季游客量波動,龍泉洞積極探索夜經濟發展模式,力求通過豐富夜間活動吸引游客。此外,景區還推出了以棗木梳為主題的文創產品,不僅申請了專利,還賦予了每把梳子獨特的寓意,如“平步青云”,旨在通過文化創新提升游客體驗。同時,景區計劃讓游客參與棗木梳的制作過程,增強互動性和參與感,進一步挖掘和傳承地方文化。
在談及龍泉洞未來發展方向時,景區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加強與周邊景區的合作,通過線路整合、酒店餐飲聯動及旅行社合作等方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帶動周邊村落的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同時,面對不斷變化的游客需求和市場環境,龍泉洞將堅持以產品為主,借助新媒體形式,不斷創新營銷手段,提升景區品質和服務水平,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旅游體驗。
古韻新生,共赴古寨新夢。隨著夕陽西下,實踐隊隊員們來到了水東古寨。這里四面環山,地勢險峻,自古以來便是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見證了無數歲月的滄桑與變遷。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不僅賦予了它天然的防御屏障,更在歷史長河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守護著一方安寧。
實踐隊員們緊跟著古寨工作人員的步伐,逐一跨越了古寨那一道道歷經風霜的大門。隨著腳步的深入,一座巍峨的故城墻漸漸展現在眾人眼前。實踐隊員們沿著城墻的蜿蜒小道,一步步攀登而上,每一步都充滿了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的渴望。古寨之上,密布著形態各異的塑像,它們或站或立,手持弓箭、長矛、刀劍等各式各樣的武器,眼神堅定,一直守護著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抬眼望去,古寨上方,游樂設施錯落有致,大擺錘在藍天白云下悠然擺動,而群山環抱中,一尊金色龍頭傲然凸起。
在工作人員的介紹中,實踐隊員們了解到,古寨目前還在籌備建設之中,尚未對外開放。此外,在水東特色旅游線路規劃中,實踐隊員們將以水東古寨作為核心項目之一,引領人們共赴一場關于古寨新夢的美好旅程。
在水東的每一寸土地上,我們見證了蜜棗制作的甜蜜傳承,感受了龍泉洞文旅規劃的勃勃生機,更領略了水東古寨煥發的新顏。此次調研,不僅是一次文化的探索之旅,更是對水東基因的深度挖掘與發揚。實踐隊員們深刻感悟到文化傳承的力量,創新引領發展的動力,以及實踐出真知的真理。
(“棗紅波光,夢影梳鄉”赴宣城市水東鎮文旅融合筑夢鄉村振興調研實踐團隊 王瑤 徐燕云)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