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到哪里,哪里都會留下痕跡。
為了去龍坑生態保護區,一大早就收拾好行裝離開民宿,搭上早上第一班墾丁公車,從恒春開往鵝鑾鼻,車程不到半小時,搖搖晃晃的破舊公車讓我再次昏昏欲睡。
當我在墾丁國家森林游樂區的牌樓前時,我被驚醒了。幾個外國人走上來,拿著旅游書,用不標準的發音說著“鵝鑾鼻”。帶有口音的中文讓我突然感覺到,我所處的地方不是臺灣,不是我熟悉的家鄉。
我突然想起以前教外國人說漢語,一邊給他們講漢語語音的不同,一邊聽他們模仿各種奇怪的口音,還想起他們問我的十萬個關于語音學的問題……
等一下,我的專業是音樂,不是音韻學,對嗎?
我只想學習基本的漢語交流,為什么要問音韻學?
在鵝鑾鼻下了車,我們并沒有跟著大家進公園,而是沿著公路往上坡跑,朝著臺灣的最南端走去,因為旁邊就是“龍坑生態保護區”。
穿過一條長滿高草的沙路和一間廢棄的小屋,我還沒來得及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路,就看到了控制站的綠色鐵門和灰色石頭建筑。但還沒走到控制站門口,一位穿著雨衣的導游老師就出來迎接我了。
“你有預約嗎?”
“沒有,我想問一下還有沒有臨時參加的名額?”
“是嗎?你先進來我幫你看看!”
一走進小辦公室就跟生態解說老師確認下午的游覽只剩下一個名額,我高興得手舞足蹈,差點轉了一圈。
畢竟這種生態管控區是政府管控的,不是你想進就能進的啊!
“你要去爬大尖山嗎?下午別帶這個包了!”老師指著我的裝備說。
“沒有,我從高雄步行到恒春,昨天才聽說這個地方,就坐公車下來了。”
“你說你從高雄走來的?你是在徒步旅行!你看她,她走到這里來了!”
“哇!風好大啊!路好走嗎?”旁邊的另一個老師也走了過來。
“如果你下午來的話,記得帶上雨衣,因為現在正是風最大的時候!”
直到老師說大風天最過癮時,我還沒有想到下午自己會遇到的情形,只能用瘋狂和過癮來形容。
其實今天來到墾丁,不知為何,心里還是有點不舒服。
畢竟最初幾天大部分時間都是我一個人度過的,交流也大多是自己在進行,路上最多遇到不超過五個人,到了住宿地才和別人交流。
但今天,我突然被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包圍,聽著不同的口音,甚至不同的語言。城市里也有很多誘惑,相應的欲望也會增多。欲望一旦產生,我往往聽不到內心最純凈的聲音。
在游客的喧鬧聲中平復心情,走出龍坑生態保護區,左轉往“臺灣最南端”走去,卻被孩子們的尖叫聲瞬間拉回現實,心里默默想著找個沒人的時候回來走走。
我在小路上拍下了這顆綠色的大球。其實,這對我來說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畢竟我有一個制造天氣的父親,所以我從他的職業中學到了一些東西。但周圍尖叫和奔跑的孩子們突然讓我想撿起球扔向他們。
(不過,如果沒有球可以扔給我的話,我還有一根打狗棒!)
走在這條紅磚路上,聽見旁邊的猴孩子們不耐煩地問“還有多遠?”,外國孩子們也像野馬一樣沖上前去。不知為何,我漸漸煩躁起來,忍不住抬頭不語:
我的力量可以移山,我的勇氣可以征服世界,但時機未到,我的馬卻不會動。
我的追不跑,我可怎么辦呢?你的禹不跑,我可怎么辦呢?
好吧,我畢竟沒有楚霸王那樣的本事和功績,也沒有他那種自斷自己手臂的英雄氣概。我只能自顧自地萎靡不振,拍著鼻子將心中升起的無奈咽了下去,朝著人群走去。來到旅游區,一定要有身在旅游區的意識,否則不被環境接納,鬧騰起來,那可是自己的錯。
終于到達“臺灣最南端”的牌子時,我完全沒有了拍照的欲望,望著遠處的大海,風兒呼嘯著,卷起一波波碧藍的海浪,一波一波地拍打著我的身體。
雖然周圍都是游客們歡笑、喊叫,但是看到大海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就平靜了下來。
大海對于很多人來說就是大海,至少曹孟德也這么說過:
東望碣石,大海茫茫,水面平靜,群山島嶼聳立,樹木叢生,草木茂盛。
秋風蕭瑟,波濤洶涌,日月仿佛從里面走出來,星光閃耀,仿佛從里面走出來。
我很高興,我唱歌來表達我的感受。
但我畢竟沒有曹孟德那樣的文采,也寫不出幾個字來。很多時候,甩掉負擔就已經是極限了。所以我還是默默地看著海面上的波濤,讓自己的內心平靜下來,然后調整自己,重新出發吧。
算好時間后,我把裝備放進晚上住宿的太空艙,換上輕便的衣服但帶上老師說的雨衣,然后在吃小七還是吃孫東寶之間糾結了大概五秒,再次跟著游客回到鵝鑾鼻,準備去龍坑。
每次來墾丁,我都會去鵝鑾鼻,仿佛沒去過鵝鑾鼻就等于沒到過墾丁。
所以這次我就不去了。(發脾氣了嗎?)
關于龍坑我暫時不會說太多,畢竟官方的資料已經很多了。
唯一要提醒大家的是,“網上報名”非常重要,畢竟每天的名額有限,大家不一定能像我一樣每天都能沖進去搶到名額。
我會把詳細的報名鏈接放在這段話下面,然后抄一段墾丁國家公園管理局的介紹:
龍坑地區為隆起型珊瑚礁地形,因位于鵝鑾鼻角的盡頭,冬季海浪拍打礁岸,劇烈的侵蝕造就了龍坑地區獨特的斷崖、裙礁、峽谷等地形,因形似龍而得名。215種珊瑚礁濱海植物滋養著這里,鳥類、爬行類動物種類繁多,無論是珊瑚礁地形還是動植物生態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因此被列為生態保護區。
龍坑生態保護區旁邊還有一處必游景點—珊瑚礁臺地,由管制所步行來回約需一小時,途中先要經過一段防風林,可聽到畫眉鳥、小彎嘴鶇等臺灣獨有鳥類的鳴叫聲。離開防風林后,便會看到一片珊瑚礁臺地,臺地上長滿了許多特殊植物生態沙生植物與濱海高階珊瑚礁植物,如海葫蘆、馬鞍藤、藤本植物、白水木、睡蓮、白水木等,龍坑可能是全臺灣白水木面積最大的地區。為了保護此珊瑚礁臺地,墾務處特設木棧道進行保護,漫步在木棧道上,可感受不同海蝕珊瑚礁與大海交相輝映的美麗。
申請墾管處預約環境教育講解:
登記后,導游先自我介紹,然后告訴我們大概的時間和行程,并再次詢問大家有沒有準備雨衣,然后我們便出發前往公園和海邊。不過不得不說,我個人的興趣其實不是植物,而且離海又那么近,所以在介紹林頭、大有榕和馬安藤的時候,我的思緒真的飄走了!
當我們走到茫茫大海時,老師幫我們確認雨衣是否穿好,并提醒我們防風林外面風會很大,可能聽不到她說話的聲音,還讓我們小心地跟著她走,因為木板路因為有海水,會很滑。
其實這也是我參加這次旅行的原因:接受珊瑚礁臺地和海水的洗禮。
這是一次會淋濕的旅程。海浪無情地拍打著我們,狂風肆虐。站不穩都難,我們還要走在濕滑的木板路上……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我已經徒步了幾天,所以更瘋狂!
一陣海浪猛烈地襲來,手機殼和雨衣仿佛一瞬間失去了作用,我希望手機能抵擋住鹽水,自己不要被淋濕,但內心的興奮卻無法抑制。
此時我一邊享受著大自然的豐盈,一邊觀察著身邊的其他人,別人果然沒有讓我失望,讓我感嘆民族、教育的差異竟然能造就如此不同的人。
大致可以從口音和說話方式判斷一個人是否土生土長在臺灣,只聽見小女孩的嬌叫和成熟女士的呼喊,如“風好大好滑,我害怕”、“我的衣服鞋子不能碰海水”、“回來回來,不是那邊,不要往那邊轉”、“哎呀,海浪來了,好刺激”……
剛才沒聽老師講嗎?哭成這樣,該怎么辦呢?
這次活動是我自己出錢辦的。誰能走到那里,彼此相愛,手牽手,說“別害怕”來安慰彼此?你穿著高跟鞋來,讓別人幫你提東西。你是來體驗大自然的,還是來做別的事的?你為什么哭泣和嚎叫?
活得好累啊,好想趁著海浪拍下這木棧道上的大草帽網的美照……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回想著海浪拍打在臉上的感覺。
墾丁的這個部分是我以前沒有體驗過的,我想如果按照原本的計劃去徒步,或許我會有更多時間去思考自己的問題,或是停下來觀察每一棵樹、每一草,甚至是任何簡單的情況,但我卻無法感受到這種來自大自然的力量。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雖然每個個體都需要交流才能獲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但其實沒有一個個體能夠獨自生存。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自然選擇這個不一定客觀存在的理論,也支持了“只要有生物存在,就有相互依存生存的需要和必要性”的觀點,只不過,隨著思維的介入,這種需要和依賴可能不再以某種形式存在。
離開龍坑的時候已經快四點半了,看著微微濕透的衣服,我收拾了一下身體,戴上帽子,決定回艙里洗澡換衣服,再找點吃的。不然,就因為這五秒的猶豫,加上龍坑里海水的洗禮,肚子里咕咕叫的叫聲,估計要被重創了。
看了天氣預報之后,我決定再次改變路線,明天不去滿洲了。
從墾丁步行回十公里到恒春,再搭墾丁快線回高雄,然后回家!
畢竟,能夠與父母一起慶祝新年,就是迎接新年的好方式啊!
(持續)
博客版本:üden...y-26-d-05-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