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以改革精神和嚴的要求,持續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讓廣大基層干部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到抓落實上。各地各部門需深入貫徹落實,“全程發力”推動基層減負增效。
去蕪存菁,以“精文簡會”減傳達之負。“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作為國家治理的最末端,需要領會好意圖,落實好部署。通過開會乃至發文件的形式來進行傳達部署本無可厚非,但是要把握好質與量的關系,在準確傳達上級意圖的前提下,考慮到基層的實際承受范圍。如果盲目傳達、一轉了之,傳達信息就會層疊重復,泛濫的文件就會導致基層干部無所適從,頻繁的例會就會消磨干事創業的斗志。整治文山會海要從內容上精煉,文件只傳達必要的信息,減少繁復的文字堆砌,確保文件內容主題簡明、導向精準;辦會要直指問題核心,杜絕長篇大論、空話連篇,確保每次會議都有實際成效和明確的執行方向。需從數量上精簡,文件要嚴格控制范圍,各類會議要進行梳理分類,對相似或內容重復的會議進行整合,避免資源浪費。部分會議可通過線上的方式開展,以靈活的時間安排和便捷的內容獲取,減少上下級的協同成本。
脫虛向實,以“統籌規范”減考核之負。“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讓群眾體驗到真真切切的獲得感,是評價基層工作的絕對標準。考核作為一種推動工作的有效手段,如果只是浮于表面,偏離對實績的精準測度,無疑會給基層增添不必要的負擔。面對此類要求,基層或是搞花架子的形象工程,或是為了某些指標盲目蠻干,拼湊數據,或是面對一項項考核細則,超負荷地準備一件件臺賬資料。長此以往,大部分的精力被用來應付上級,著眼于實際工作的時間被擠壓,轟轟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實實地落實,干事創業的激情被消磨殆盡。亟需健全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系統化考核,統一考核主體,整合考核資源,將基層從迎檢中解放出來,達成“一次考核,多方認可”的工作格局。制定精準化的考核方案,少看汗牛充棟的臺賬資料,避免形式主義的檢查評比,入一線,擠水分,聽真話,以考核推動服務,憑服務爭優考核,真正達到推動干部干事創業的根本目的。
守正創新,以“賦能增效”減實干之負。減負是手段,增效是目的。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數字政府的建設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關鍵手段,但要謹防舍“為民”之本逐“形式”之末。如,依托信息系統所建立的智慧管理,在人口集中、網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社區易于落實,但是到了空心化嚴重,智能手機普及率不足的農村地區,推進難度便會陡增,導致智慧管理淪為折騰管理,技術賦能變成技術“負”能。規范政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管理,需從清理整合面向基層的政務應用程序、嚴格建設管理、防止功能異化等方面著手。要建設好完備的大數據平臺和網絡系統,實現跨區域、跨部門、跨平臺共同維護和共享,杜絕一份表格反復填報、一份數據多方求證的低效辦公。要強化政務APP、基層網站的普適性和服務性,聚焦民眾的現實需求,避免陷入辛苦維護,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要嚴格數據審核,規范統計口徑,杜絕“指尖”政績,讓一個個統計數據對應著一件件落地見效的實事,真正賦予數據溫度、準度、效度,方能以“基層善治”開辟“中國之治”新篇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