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是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鐘情與偏愛,也是李白“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的不舍與依戀。自古以來,國人對故鄉難舍難分的情愫一直為人歌頌流傳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新時代無數熱血青年響應號召,義無反顧投身返鄉創業的浪潮之中,他們不僅成為了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發展波瀾壯闊全新圖景的見證者,也更深刻地融入當代中國向上向前的強勁脈動中,成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事業的接班人。
感受故鄉召喚,撫平游子離別的愁緒。“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故鄉總是讓人眷戀,回鄉更是無數游子的期盼。然而,很多北漂滬漂等外出務工的年輕人由于種種原因不得不面臨一年到頭回不了一次家甚至“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現實困境,與留守的家人共同忍受著離別之痛、相思之苦。而今,難以忘卻的故鄉和割舍不了的親情卻促使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選擇返鄉,陪伴在家人身邊,團聚的歡欣替代了別離的痛苦,而這種團聚之后的踏實更能讓人全身心投入到對自己家鄉的建設之中來。
感受故鄉召喚,譜寫個人奮斗的篇章。平心而論,很少有人愿意離開生養自己的故土去異地漂泊,只是故鄉曾經的貧窮落后使人看不到出路,甚至部分落后地區陷入“放羊—娶妻—生娃—放羊”的惡性循環中難以掙脫,所以青年們只能揮別家人,去大城市求生存、謀發展、寄希望于通過個人努力來改變全家的命運。雖然坐擁資本、人才優勢的大城市固然有先發優勢和無盡的機遇,但家鄉的綠水青山未必不能承載起個人的夢想。河北省滄州市退役軍人張杰,以創辦“愛心企業、良心企業”為目標,返鄉創業投身商海,自2015年以來,張杰在滄州明德創業孵化公司工作期間,先后通過創業電商講座培訓400余人次,創業孵化成功122家企業,先后被評為河北省優秀退役軍人、滄州好人等,其事跡多次被中央電視臺、雷鋒雜志等媒體刊發報道。可見,在故鄉的召喚下,回鄉奮斗返鄉創業同樣能實現個人價值,成就一番事業。
感受故鄉召喚,助力鄉村故土的振興。“高考出去一火車,畢業回來一卡車”。這是很多地區人才流失的真實寫照。青壯年長年離鄉,“空巢村莊”早已比比皆是,老幼婦孺那柔弱的肩膀難以承擔起地區發展的重擔,長此以往,城鄉間、區域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好在濃濃的鄉情始終牽動著游子的心,引領他們反哺故鄉。2023年5月,總書記在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考察時指出:“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農藝師張衛軍等科研攻堅者返鄉創業,立足繁瑣的旱堿麥育種工作,培育出“捷麥19”、“捷麥20”、“小偃”系列、滄麥6003等等優秀的旱堿麥品種,使得越來越多的貧瘠干旱鹽堿地被喚醒,變成了物產豐饒的“米糧川”。毫不夸張地說,正因為游子心中那份化不開的濃濃鄉情,化作了建設家鄉的力量,家鄉的發展才能日新月異、蒸蒸日上。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多年前,詩人艾青道出了自己的鄉情。如今,“落葉歸根”“故土難離”仍是人們對故鄉最深切的依戀。但鄉情不僅僅存在于詩篇之中,而更是化為了前進的動力,鼓舞了一代代返鄉創業的人才和英杰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投身于國家的鄉村振興事業,為構建繁榮昌盛、和諧美好的鄉村新畫卷貢獻自己的力量。
(滄州市運河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姚廣涵)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