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飄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如約而至。在這個月圓人圓的美好時刻,家家戶戶歡聚一堂,共度佳節,共享天倫之樂。中秋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對月亮的崇拜。據史書記載,早在唐朝,中秋賞月已成為盛行全國的習俗。而如此富有詩意的節日又是從何而來呢?這里有很多家喻戶曉的傳說,比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等,無不體現出中秋佳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另外,古人還題過很多關于中秋的詩詞,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生此夜不常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等,這也體現出古人對中秋節的一種美好情懷和寄托。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古人向來把滿月視為團圓的象征,故中秋節又名“團圓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每年這個相聚時刻,漂泊在外無法歸家的人,對父母的思念尤為濃烈。在這個特殊的佳節里,異地游子格外思念家鄉。他們把對親人的思念化作一輪明月,寄托著對家的眷戀。正如詩中所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之夜,無論身在何地,身處何鄉,人們都會抬頭仰望那輪明月,思念遠方的親人。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呼朋引伴賞明月,把酒同慶好佳節。自北宋起,中秋開始成為普遍流行的民俗節日。這一天,人們除了思念親人,也會與最好的朋友起玩花燈,賞桂花,飲酒望月……無論古今,朋友,永遠是我們生命里至關重要的人。“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對,抒發對故友的思念,寫月的淡淡月光給人的安慰。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恬靜的象征。尤其是中秋之月,迷倒多少詩人,寫下傳世之作。
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每年八月十五這一天,人們賞月,將自己的心愿寄予月中,祈福求圓滿。說起來,如果有什么讓我們的人生變得圓滿,那一定是陪在身邊的愛人。愛人,是我們靈魂的依托,也是一生修來的福分。漫漫一生,有愛人陪伴的路,再長也不覺得難過。雖然在柴米油鹽的瑣碎里,兩個人總是免不了日常摩擦。好在吵過鬧過,我們終將明白,雖然彼此都不完美,但卻是對方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存在。
中秋節不僅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更是傳承美好家國情懷的載體。在這個節日里,我們感嘆祖國的繁榮昌盛,為祖國的強大而自豪。同時,我們也時刻銘記著家國情懷,為祖國的明天而努力奮斗。在這個美好的中秋佳節,讓我們共同祝愿:月圓人圓事事圓,家和國和萬事興。愿每個人都能在這個節日里感受到家的溫暖,享受到團圓的快樂。從這個中秋起,愿我們守住自己的節奏,沉住氣,在安然平靜中不慌不忙地成長。
(拉薩市尼木縣塔榮鎮 陳小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