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參與基層治理是貫徹黨中央關于社會治理頂層設計的必然要求,是進一步夯實“中國之治”社會基礎的必要舉措,也是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必由之路。那我們應當如何實現由“學”向“做”再向“做優做新”的轉變,而后不負群眾期待、煥新活力呢?
一是持續探索“知識汪洋”,于“歷史長河”中汲取“智慧浪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年輕干部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正處在長本事、長才干的大好時期,一定要珍惜光陰、不負韶華,如饑似渴學習,一刻不停提高。一方面我們當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從前人經驗中汲取力量,學深悟透,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在學習中增長才干、增長智慧,從而找到增進民生福祉的“良方妙計”。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行合一,理論聯系實際,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讓知識外化于行,這樣才能實現“內涵式”發展,切實克服基層治理中的“本領恐慌”,提升奔跑的信心和底氣,跑出成長成才“加速度”。
二是踏實扎根“基層沃土”,于“破土拔節”中收獲“實干果實”。青年干部作為新時代建設的“中堅力量”或者“未來之星”,奮發實干是責任所系,也是價值所在,與群眾站在同側,以強烈的責任心和高度的使命感投入工作。我們應充分發揮青春能動力和創造力,投身“青”字號品牌項目建設,在矛盾糾紛化解、助農代辦等基層工作中顯身手、增才干,這是第一顆“果實”。“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日常所作工作或許只是點點滴滴,但能讓群眾的笑聲更明朗、看到的天空更湛藍、居住的環境更優美,這是第二顆“果實”。深入基層,我們拓寬社會視野,看到社會群像,加深對社會的認知和對群眾的理解,深刻認識的同時我們也一次次感悟到個人價值,進而一次次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這是第三顆“果實”。
三是豐富搭建“經驗寶庫”,于“蕓蕓眾生”中挖掘“治理寶貝”。民眾的需求在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不斷變化,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樣不可采取一個措施而一勞永逸,所以基層工作不可“固步自封”。在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和解決各類突發情況后,我們應當第一時間總結成效與不足,不斷優化工作流程、重新認識工作對象、創新工作方法、重構治理格局,形成針對性、發展性的治理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當勇于探索、勤于嘗試、敢于創新,進而培養系統思維和深度思考能力,以增長往后工作中完成日常工作、處理突發事件的實干能力,逐步形成具備適合自己工作特點和節奏的針對性“經驗寶庫”,同時敢于推廣“更優更新”的經驗做法,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模式不斷革新。
(重慶市合川區人民政府合陽城街道辦事處 陳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