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新征程上,廣大黨員干部要堅定改革決心,以“卡脖子”難題,不斷開辟新空間。以“釘釘子”精神不斷抓新落實,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境界扛改革大旗,以“宏偉藍圖變為生動現實”不斷推動改革。牢記擔當使命,“執筆潑墨”繪就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國畫”。
筑牢“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的為民初心 方能在改革之路上行穩致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所以,最終的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廣大黨員干部要“心之所向”,從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真正找到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確保改革舉措落在實處、暖至人心。
打造“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的創新 方能在改革之路上掌握先機。“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從古至今,我們始終在變化中向前、也在突破中收獲。創新作為發展的內驅動力和引擎、作為時代競爭中力拔頭籌的“必答題”,在工作與生活中,某些地方陷入了“閉門造車”或掉進了“因循守舊”,若抱怨環境差,殊不知最大的“變數”是最強的“機遇”,唯有求新求變方能蝶變突圍。廣大黨員應邁實“天工人巧日爭新”的步伐,始終高擎“創新帆”,在時代洪流中敢于闖險灘、蹚新路,打破條條框框、突圍天花板,走向“滿眼生機轉化鈞”的夢想版圖。
涵養“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決心 方能在改革之路上破浪前行。古人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民意、曉民情”是為民排憂解難的基礎和前提,而“坐車轉、隔窗看”、“亮亮相,念念稿”無法深入了解基層情況;走訪慰問“走過場”、噓寒問暖“擺樣子”更是破壞干群關系,讓群眾寒心。古語有云,“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把了解民情民意作為為民服務的“先手棋”,把“四下基層”作為重要抓手,摸準實情、研透民意,勤走“田間地頭”,常聽“家長里短”,多問“柴米油鹽”,方能在改革之路上破浪前行。
常走風雨路,走出的是一份責任!“等”不出一條復興路,“躺”不贏一場強國夢,“拖”不來一個好生活!我們要追求“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一茬接一茬干,“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提起“奮斗”之筆,在實干篤行中繪就改革“新”作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