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挖掘紅色軍工歷史,弘揚堅韌不拔的軍工精神,中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勠力同心紅色文化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于七月下旬前往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開展了一次充滿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活動由王瑾老師指導,旨在通過實地參觀與訪談,體悟八路軍抗戰時期的崢嶸歲月與不屈精神。
銘記歷史豐碑,共繪歷史畫卷
踏上追憶紅色革命的旅程,實踐團第一站來到了位于武鄉縣的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該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軍抗戰歷史的綜合性紀念館,展示了八路軍在抗戰時期的英勇事跡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在講解員的細心引導下,實踐團成員參觀了紀念館的各個特色展區,其中有展品包括但不限于《新華日報》鑄字機、反法西斯聯盟國國旗、百團大戰的現場照片等。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件都見證了八路軍戰士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反映了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事跡和重要貢獻。
在參觀過程中,實踐團與紀念館的講解員進行了深度訪談。講解員詳細介紹了八路軍在抗戰時期的重要作用以及兵工產業在革命事業中的關鍵貢獻。講解員還分享了他在講解工作中感觸最深的一些地方,這些故事不僅讓實踐團成員對抗戰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讓他們更加體會到革命先輩們的偉大與堅韌。
“每一次講解抗日戰爭時期的英勇事跡時,都能深刻體會到那艱辛與偉大,也都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就是必須傳達歷史真相。”講解員的動情的說道。
此次參觀實踐在實踐團成員心中種下了紅色精神的種子,把所學所感化為行動,成為新時代的有為青年,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圖為講解員向實踐團成員講解工作中感觸最深的部分以及兵工產業在八路軍革命事業中起到的作用和影響。孫一諾 供圖
烽火鑄軍魂,巾幗展宏圖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處遺跡都是時間的見證者。第二站,中北大學勠力同心實踐團踏上了前往中共北方局婦女干部培訓班舊址的旅程。中共北方局婦女干部培訓班位于武鄉縣石圪垤村,于抗日戰爭時期成立。它旨在培養婦女干部,加強華北敵后的婦女工作,并為八路軍開辟太行抗日根據地發揮了積極作用。
這里,見證了無數英雄兒女的英勇與智慧,他們用汗水和生命,鑄就了新中國工業的基石,無數女性在這里接受教育,參與革命,她們的智慧、勇氣和奉獻精神,為新中國的誕生和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實踐隊員們通過深入了解了石圪垤村在烽火歲月中的紅色軍工精神。
在實踐調研過程中,給實踐團成員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不足二十平方的空地,坑洼的地面和半米高簡陋的講臺。幾十年前的先輩們僅憑這些簡陋的工具和條件,就能在艱苦條件下創造了輝煌成就,無不讓人感嘆先輩們的堅韌不拔與偉大犧牲。同時,實踐團成員也看到了和平年代下,石圪垤村在傳承紅色軍工精神的同時,積極探索新時代下的發展道路,將歷史的榮光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
精神的洗禮,未來的前行
銘記歷史的烽火,我們以實地探訪,觸碰時代的脈搏;感悟先輩的不屈,我們以深度訪談,聆聽歷史的回響;承載未來的期許,我們以實際行動,書寫青春的華章。中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勠力同心”紅色文化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的此次武鄉縣之行,不僅是一次歷史的探尋,更是一次精神的傳承。這段經歷,激發了實踐隊員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將成為他們人生旅途中最寶貴的財富,激勵著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黃現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