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紹興黃酒,跨越了2500余年時光,承載著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紹興這片古韻金風的土地上,我不僅見證了歲月的流轉,更在政府與多方力量的精心培育下,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
近日,我與一支來自浙江師范大學的實踐隊結緣。在中國黃酒博物館的展廳中、在塔牌紹興酒有限公司的匠心獨運里、在傳承人陳寶良叔叔的精湛技藝前、在孕育我的生命之水鑒湖畔,以及黃酒小鎮上湯元源酒坊的醇厚氛圍中,我們共同編織了一系列溫馨而深刻的故事。接下來,請允許我細細道來,說盡這幾天發生在我們間的故事。
- 初遇:中國黃酒博物館
我和實踐隊在中國黃酒博物館初遇。在這里,每一縷酒香都訴說著我悠遠而深邃的故事。我串起歷史的長河,承載著世代匠人的智慧與汗水,引領實踐隊的腳步,緩緩開啟了一扇時空之門。
從起源到興盛,從民間歡聚到宮廷盛宴,我的每一次蛻變都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與文化的傳承。在中國黃酒博物館內,我的身影無處不在———古樸的酒器承載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斑駁的釀酒工具見證了技藝的傳承與革新;壇壇陳年佳釀中的每一滴都蘊含著歲月的醇厚。漫步期間,實踐隊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響,感受我與那些偉大人物的不解之緣。越王勾踐以我為媒,激勵將士;魯迅先生把酒問世,抒發情懷;周恩來總理更是對我青睞有加,帶我踏上國宴的舞臺。沉醉在我的故事中,實踐隊深深地感受到黃酒文化的魅力,受益匪淺。
在博物館研學部負責人金旦的帶領下,實踐隊步入黃酒體驗中心。他們揭開了我的身世之謎:浸米、蒸米、釀米、落缸、壓榨、開耙、壇發酵、煎酒再到包裝,每一個步驟都凝聚了匠人們的智慧與汗水。在此,實踐隊有幸遇見了我的守護者,“黃酒工匠”謝守賢師傅。他用那雙常年被我浸潤的少有歲月痕跡的手,將浸米、蒸米、落缸的每個細節演繹得淋漓盡致。隨后,實踐隊也親自體驗了搭窩的過程。那一刻,他們不僅觸碰到了我身體的溫度,更感受到了那份對釀酒技藝的執著與堅守。
除此外,人們常以花雕之藝,賦予我壇身以生命。實踐隊的朋友們,也親手嘗試了這份創作,他們的專注與熱情,讓文化傳承的火焰燃燒得更加熾熱。而當我的醇厚綿長與味蕾相遇,便是一場美妙的邂逅,實踐隊更是親身品嘗了甜酒釀。他們的舉動讓我意識到我在人們心中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情感的寄托。
- 再逢:黃酒小鎮和湯元源酒坊
實踐隊懷揣“綠蟻新醅酒”的對飲之樂與“舉杯邀明月”的獨酌之趣步入了我的家鄉——黃酒小鎮,與當地居民一同探訪古鎮的酒韻幽香。
三名實踐隊隊員乘坐烏篷船,泛舟于翠綠的河水上,體驗紹興“三烏”之一的獨特魅力。碧波蕩漾,石橋與黑瓦白墻相映。明清江南水鄉的建筑風貌和肌理在黃酒小鎮得到了極大地保留。在這里,黃酒小鎮以其“守正”之心,精心守護這份歷史的饋贈,讓游客在我的陪伴下,感受到江南古建筑的古樸與雅致。
實踐隊的步伐繼續深入,開啟了一道通往宋代的時空之門。白墻黑瓦,綠水環繞,臨水而建的煙雨長廊上,各色的燈籠隨風搖曳,每一盞都描繪著我誕生的過程:浸米、壓榨、煎酒……這些畫面,不僅是對古老技藝的致敬,更是對宋韻文化的生動詮釋。
調研過程中,實踐隊與湯源元酒坊負責人王金金先生進行了深入交流。他不僅講述了黃酒釀造技藝的復雜與挑戰,更表達了對這門古老技藝的熱愛與堅守。像王金金先生這樣的傳承者,不僅在紹興的酒廠中傳授技藝,還在全國范圍內培養新一代釀酒師,為紹興黃酒的未來注入了無限希望。正是有了像他這樣的匠人,我的故事才得以薪火相傳。
在黃酒小鎮這片土地上,我不僅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記憶,更譜寫著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篇章:黃酒棒冰、黃酒奶茶等文創產品琳瑯滿目,深受游客喜愛。這些創新之舉,是我與新時代對話的橋梁,讓作為古老文化符號的我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 相伴:塔牌紹興酒有限公司
我帶領著實踐隊踏入塔牌黃酒博物館的歷史長廊,他們在感受塔牌紹興酒有限公司變化歷程的同時,也體會到其中承載著的紹興人民的智慧與匠心。被陳列在展廳中,作為塔牌公司精心打造的高端酒系列“本酒”的一員,我驕傲地展示著瓶身底部那獨特的火山底設計,這是歷經數年精心雕琢的成果,它不僅是一種視覺的享受,更是我獨特魅力的直接體現。
步入塔牌黃酒的灌裝車間,實踐隊的成員們親眼見證了前一刻還裸露無蓋的瓶口,在須臾間就完成了加蓋儀式的一幕。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火花在此碰撞,展現了高效與精準的完美結合。
展廳之中,鑒湖之水以微縮之姿流淌,它是我的生命之源,賦予我獨特的風味。塔牌黃酒秉持綠色生產理念,采用環保技術,致力于減少碳足跡,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我不斷流淌著,回饋著自然之恩。
在電子書的輕輕翻動間,我的故事呈現在實踐隊眼前。當隊員們輕輕舉杯,將我送入唇齒之間,即便他們或許不常飲酒,那份古老而醇厚的韻味仍能觸動他們的心弦。
展望未來,我深信塔牌紹興酒有限公司將持續發力,把黃酒文化帶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 相守:陳寶良黃酒文化傳播中心
在陳寶良黃酒文化傳播中心,我見證了實踐隊與陳寶良大師(省級紹興黃酒釀制技藝傳承人、國家一級釀酒師與品酒師)的深刻對話。我與他的故事被娓娓道來,成為一段傳承與發揚黃酒文化的佳話。
“釀酒已經成為我日常的一部分,融入生活,是一輩子的事?!标悓毩即髱煹脑捳Z中,包含著對黃酒事業的無限熱愛與執著。自1959年誕生在紹興之日起,他便視我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紹興市技工學校釀酒專業的青澀學子,到東風酒廠(現會稽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骨干力量,他用四十余載春秋,將黃酒的釀造技藝錘煉得爐火純青。
在訪談中,陳大師回憶了跟隨另一位釀酒巨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阿牛大師學習的日子。從洗壇、拉飯車、踏曲、到開耙的每一個釀酒步驟都鐫刻在他的心間。正是憑借對每一道工序的精準掌握和日復一日的辛勤練習,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釀酒風格與味道。
“黃酒釀制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的最后一份工作,我用幾十余年從起點到終點,黃酒幫我畫了一個圈?!?021年,陳寶良大師落葉歸根,于故鄉柯巖的鑒湖畔,創立了紹興陳寶良黃酒文化傳播中心(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這里,不僅是我“前世今生”的展示窗口,更是陳寶良大師釀酒心路歷程的見證地。酒柜里我的兄弟姐妹們,作為黃酒藏品,見證著他與黃酒的不解之緣。
展望未來,陳寶良大師將以“大師工作室”為橋梁,滿懷熱忱地邀請年輕一代走進黃酒的世界,將自己的釀酒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后來者。將我的故事傳播開來,助力紹酒香飄萬里!
- 尋根:鑒湖畔
在7月22日的晨光中,我跟隨著實踐隊的腳步,赴鑒湖展開一場尋根之旅,探尋我生命源頭的重生與變遷。
在柯橋區治水辦宣傳組蔡正力先生的引領下,實踐隊來到了葉家堰黨群服務中心,在那里,我的故事與鑒湖交織在一起。伴著服務中心講解員傅依依聲情并茂的講解聲,我們仿佛跨越時空,親眼見證了鑒湖如何從歷史的塵埃中蘇醒,煥發出勃勃生機。
從現代與傳統碰撞的1743黃酒酒吧和黃酒咖啡吧,到充滿文藝氣息的先鋒書店,每一處都留下了鑒湖變遷的痕跡。而那些巧妙融入新景的舊廠房,更展現著當地居民在保護與發展之間尋找平衡的智慧。它們不僅僅是建筑的重生,更是鑒湖與現代文旅產業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
行至湖心亭,實踐隊有幸與葉家堰代表錢慧林先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他緩緩道出了鑒湖重獲新生背后的故事:通過嚴格的排污管控、一系列生態修復項目以及不懈的水質監測等各項努力,鑒湖水質實現了質的飛躍,重新煥發出活力。這不僅是對自然的尊重,更是對黃酒根脈的守護。
在這場尋根之旅中,我仿佛也找到了自己的根與魂。鑒湖之水,賦予我獨特的韻味;我也深信,只要這份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對文化的傳承之志永存,黃酒與鑒湖的故事,將會在新時代里繼續書寫。
“紹興行!一定行!紹興,再見!”當實踐隊依依不舍地告別這片黃酒文化之鄉,我相信他們心中已滿載回憶和感悟。而我,也在與他們的短暫邂逅中,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黃酒之美,美在其味,美在其韻,更美在其千年傳承的文化底蘊。在新時代,這一瑰寶將煥發出更絢爛的光彩,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永不磨滅的璀璨明珠。
(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浙美青傳”實踐隊紹興分隊 劉晶銘 汪涵 吳凌靜 石景灝 吳雙 葉城麗 吳雙 張歆琪 夏心悅)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