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陷入僵局、開發商撤資、農民黯然神傷……這個“種在巖石縫里”的貧困村,已經錯過了旅游發展的機遇,也在重新思考新的發展道路。
這里是貴州省貴州省貴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仁縣塘山村,一個投資2億多元的旅游開發項目原本要在這里實施,卻遭到村民的拒絕,現在他們后悔了。
雙輸的旅游項目
四年前,胡玉龍從外地回到家鄉,為村子尋找一幅美好的藍圖。家人告訴他,一家旅游公司的老板看中了村里的洞穴、天然井、溫泉和喀斯特山體,打算把它們打造成風景名勝。
胡玉龍停下了剛開始的運輸生意,開著用十幾年打工賺的錢買的貨車回了家,打算先用這輛車拉水泥賺錢,然后再買塊地蓋農家樂。
然而4年過去了,車子蒙上了厚厚的灰塵,旅游景點卻始終沒能建成。在他看來,這是一個雙輸的局面:開發商撤資,前期的規劃和投入打了水漂;村民的愿望沒能實現,很多返鄉人員也難過地留在了老房子里。
最重要的是,四年過去了,村子還是老樣子,沒人知道下一個發展機會何時到來。
土地流轉嚇跑開發商
安德利是村支書,一直保留著老規劃圖紙。4年前,他費盡心機請水務局勘測湯山村溫泉,并邀請老板前來考察。最后,一位老板來了興趣,準備投資2.2億元開發旅游項目。
湯山村最淺的溫泉距地表80多米,溫泉四周環繞著昆牛山,稍遠的地方是一個地下溶洞,里面布滿了鐘乳石、梯田、天坑,景色非常美麗。規劃圖中還將修建人工湖,游客可以乘船游覽喀斯特山脈和昆牛山。
這個擁有 3388 人的村莊是典型的西南農村,深藏在群山之中,土地長在巖石之間,青壯年勞動力都離開家鄉外出打工,帶著家人回家。但開發旅游景點的消息很快讓這些男人回來了。
按照方案,旅游區擬征用土地300余畝,涉及村民90多戶,旅游區確定的土地流轉價格為每畝2.8萬元,但30多戶村民不同意,甚至有人稱“至少也要幾十萬元”。
安德烈向村民講道理,“土地確實是你們的,但是如果不開發,就一文不值。”
一位白發老人不聽,說:“你們胡鬧,我們也胡鬧。”并拒絕在土地流轉協議上簽字。
在老頭子看來,他其實也不是真想開出高價,只是還沒想好土地流轉之后要怎么過,或許只是需要一點時間去考慮,但這個時間到底要多久,恐怕誰也說不準。
土地流轉問題拖了好一陣子,雙方沒能達成一致,老板干脆撤資了,村里只剩下一塊旅游公司的招牌。
村民們遲遲才醒來
回家的年輕人都驚呆了,“這么大的項目怎么能取消呢?”他們根本就沒把土地流轉糾紛當回事,以為反正也能解決。直到旅行社走了,他們才慌了神,收拾行李再次出門打工。
最傷心的是安德烈,他說:“你們把眼前的肥肉給放了。”但他也不能怪村民,湯山村的土地太珍貴了,很多人一輩子都很窮,靠著土地種玉米養家糊口,如果土地被奪走,他們擔心以后怎么活下去。
安德烈上任之初,就計劃用旅游業改變貧困的唐山村。他曾看到一份文件,我國70%的優質旅游資源分布在中西部、邊疆地區、革命老區等貧困地區。全國12.8萬個貧困村中,至少有50%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基本條件。
湯山村有天然洞穴、天然井、溫泉等,旅游資源豐富。縣里有公路,交通不堵。但在當時村民的心里,難得的發展旅游機會,還不如一塊年年虧本的玉米地。
隨后的幾年,電視上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旅游扶貧項目,村民們越來越不安。開始清醒的村民們找到安德烈,想把離開的老板請回來。安德烈才知道,老板已經到鄰縣去開發別的項目了。
老板沒回來,村民卻變了。有村民甚至建議修繕地下溶洞的入口,方便旅游公司日后前來參觀。最終,村里花了1萬元修繕了溶洞入口。
然而他們花了四年時間消化失去的機會,卻不知道下一個機會何時到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