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達到43.8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規模再創歷史新高,中國作為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更加穩固。
作為中國外貿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廣交會已經成為促進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引領市場的重要平臺,通過與全球采購商共建高效供應鏈體系,持續為全球貿易暢通提供堅實保障,釋放出“物暢其流、渠道通達”的發展動能。
4月16日,2025珠江國際貿易論壇設置“物流護航 暢渠道謀發展”專場論壇,邀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主任蔡裕東等專家學者,以及來自頭部物流企業和跨境電商平臺的相關負責人,聚焦國際供應鏈格局重構、物流業數智化轉型、提質降本增效等熱點議題展開探討。
本場論壇由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支持。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在論壇上談及,雖然全球經貿規則出現亂局,但全球經濟、貿易仍然保持了巨大的韌性,供應鏈全方位國際合作非常關鍵。此外,他還呼吁,通過智能化的物流和智能化的供應鏈,和全球企業建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廣交會秘書處常務副主任、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有限公司展覽總監劉曉敏在致辭時表示,廣交會是全球各國和地區分享中國發展成果的重要平臺。希望企業用好廣交會,讀懂用好相關物流支持外貿發展政策工具,不斷增強風險應對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從論壇釋放出的信號來看,全球產業鏈的重構正在推動貿易物流體系變革,我國物流企業正在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預測,從局部優化邁向全局智能,與外貿企業一起共同構建全球供應鏈服務新生態,突破效率、韌性與可持續發展“三重門”。
從陸海聯動到全球共振:構建國際物流大通道
作為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動脈”,外貿物流不僅承載著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使命,更是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支撐。
當天論壇重磅發布《中國外貿物流發展報告》,系統梳理全球外貿物流發展概況、中國外貿物流發展概況,為物流行業相關企業把握市場機遇、應對挑戰提供有益借鑒。
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主任蔡裕東在解讀報告時表示,2024年中國外貿物流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隨著RCEP紅利持續釋放,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邁入第二個十年,新興市場消費升級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空間;另一方面,全球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導致國際航運線路受阻,船只繞行,航運成本大幅攀升,嚴重影響了全球物流的時效性和穩定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部分國家設置貿易壁壘,增加了外貿物流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中國外貿物流以變應變,進一步強化行業韌性:一方面,中國外貿物流在東南亞、拉美、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布局和發展呈現出顯著變化,這些地區逐漸成為中國外貿物流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中國外貿物流呈現向高效、智能、綠色方向發展的趨勢。
根據報告,中國外貿物流各領域亮點紛呈,2024年海關監管進出口貨運量56億噸,同比增長5.0%。海運、空運和陸路運輸外貿物流都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國際航線完成貨郵運輸量360.6萬噸,同比增長29.3%;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9392列,發送貨物207.7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10.7%和9.2%。
從沿海港口的巨輪云集到中歐班列的鋼鐵駝隊,從航空貨運網絡的全球織就到跨境電商物流的快速崛起,中國逐步構建起海陸空立體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國際物流大通道。特別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深化,將物流網絡延伸至亞歐非大陸腹地,打通了陸海聯動、東西互濟的貿易新走廊,為全球產業鏈重塑注入中國動能。
從運輸執行者到供應鏈組織者:構建供應鏈服務新生態
在全球經貿格局重構的今天,物流已經從傳統的成本項躍升成為了可以塑造全球競爭力的戰略資產。物流體系的高效運作與智能化升級,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張燕生在演講中提出,人工智能和新一代數字技術革命帶來了分布式的物流體系和人工智能驅動下的本地化的生產、物流、流通和消費,將重塑綜合物流和全球供應鏈管理體系,每一個企業都要有全球視野,把挑戰變成轉型升級的新起點,把當前的不確定性轉化成轉型升級的戰略性機遇。
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總法律顧問(首席合規官)李世礎則指出,“AI 物流”將打破傳統盈利困局,通過算法驅動的按需物流服務實現價值創新。新時代下對中國物流企業的要求,已經不再是過去全球化進程中的基礎設施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應向能否高質量支撐產業和貿易的健康發展并在全球范圍內放大競爭優勢的方向演變,建立涵蓋安全韌性、綠色低碳、合規風控、全球網絡協同的新型評價體系,真正實現物流能力與產業競爭力的深度融合。
“未來,我們需要發展模式的創新,從國內市場的同質化競爭轉向全球產業鏈服務能力的鍛造,通過構建‘物流 產業 貿易’的生態化服務模型,實現從運輸執行者向供應鏈組織者的角色躍遷。這是突破行業發展瓶頸的必由之路。”李世礎說。
對于當今時代給外貿物流帶來的新課題,中遠海運物流供應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法律顧問、首席合規官馬曉東也感受深刻,“比如供應鏈更加近岸化和多元化,更加數字化和綠色化,大家也更加關注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和韌性,如何解題破局?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自己的主責主業。”
“航運物流業的數智化轉型是提升服務價值鏈的重要體現。數字孿生、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給我們一些新的解決方案,并正在重塑物流運營模式。”馬曉東結合中遠海運物流在這方面的實踐提出,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調整和我國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應注重從夯實通道樞紐的硬基礎、增厚數字智能的軟實力、擴大合作共享的生態圈等維度,推動航運物流供應鏈迭代升級,以更好服務全球貿易。
從降本增效到發展新業態:合力重構全球產業鏈
中國從“制造出海”轉向“產業鏈出海”,所需的物流服務也相應轉變為端到端交付、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數字化服務模式,這已經超出了原有物流服務的能力范疇。
物流企業是否做好準備?如何構建一個高效、可持續的全球貿易物流體系?如何通過數智化轉型實現降本增效?如何滿足外貿企業的新需求,開拓新興市場?
在論壇圓桌對話環節,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執行會長馬仁洪與深圳大洋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強、京東物流亞太區解決方案高級專家唐婧雨、阿里巴巴國際站物流供應鏈解決方案負責人魏冉圍繞著上述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從平臺建設、全球布局、數字化轉型和服務創新等方面解題,探討在全球經濟增長挑戰和貿易壁壘升級背景下,物流企業如何服務外貿企業,應對挑戰并尋找發展新路徑。
馬仁洪表示,在關稅政策的影響下,全球產業鏈重構,加快本土化、短鏈化、區域化,中心轉移進程,不確定性劇烈演變;物流企業貨運量減少,價格成本提高,鏈條各環節加快調整,倒逼企業綠色發展、高效能發展。物流企業要及時把握國際貿易新形勢,做好市場預判和應對,穩定外貿的同時積極參與拉動國內消費大市場。要積極對接國際物流大通道,依托海外物流樞紐拓展新業務;積極推動貿易物流及金融等業態融合發展,以鏈條應對國際市場的變化;創新海外發展新模式,加快融入“產業集群 海外倉”新模式。
面對海外貿易的挑戰及“數智化”新局面,物流企業和外貿企業的關系又會發生怎樣的演變?趙強認為,物流企業在短期利益與長期賦能外貿企業間尋求平衡,推動供應鏈競爭。未來,競爭將從單一產品轉向供應鏈整體協同,物流企業需通過短期利益支持外貿企業,同時長期陪伴并賦能其發展。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背景下,強化供應鏈韌性將助力中國制造走向國際化。
在當前外貿形勢復雜多變的大背景下,物流企業要以什么樣的姿勢切入全球產業鏈,保持韌性?唐婧雨認為,外貿企業可以依托物流企業的全球倉網布局,構建本土化倉配網絡與海外本地服務能力,實現多維度鋪貨推進時效服務的顯著提升。針對品牌出海浪潮,物流企業需緊跟市場變化,提前布局物流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包括智能倉儲系統和自動化分揀設備等,以支持賣家快速進入新市場。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中國制造業的特點,有物流企業正通過差異化的一體化供應鏈解決方案,結合客戶業態、產業帶和行業趨勢等維度,提供從干線運輸到末端配送的定制化服務,幫助客戶降本增效。
魏冉則結合當前的技術革命提出,物流企業可以利用AI技術提升供需匹配效率,以及通過AI產品幫助全球買家快速精準匹配中國供應商;協同生態合作伙伴,提升深度供應鏈能力,包括與物流企業合作滿足客戶資金和易貨需求,確保貨物精準運輸;支持企業全球化布局,通過與合作伙伴共同建設海外現貨本土化能力,適應出口路線結構變化。
從技術應用到模式創新,從中國探索到全球協作,嘉賓們對物流行業趨勢的深度解構與機遇洞察,不僅為參會企業注入轉型信心,更勾勒出 “數智驅動、綠色協同” 的全球供應鏈重構路徑 —— 這場思想碰撞所凝聚的共識,正成為中國物流企業在全球貿易變局中錨定方向、破局前行的行動指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