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里有個客戶
接到自稱法院的電話
我看通話記錄標記為‘騷擾電話’
應該是詐騙......”
銀行內
客戶前來咨詢
財富經理卻報了警
近日
一對老年夫婦
走進鄞州銀行興寧支行
手中緊攥著兩份泛黃的合同
焦急地向銀行工作人員求助
“我們接到一通法院的電話
說之前投資被騙的13萬元
現在登錄小程序填寫資料
就能退6%的錢
你幫我們看看這是不是真的呀!”
銀行財富經理戚珊珊
接過合同仔細查看
發現簽約方是寧波某公司
而老人接到的電話來自南京地區
且已標記為 “騷擾電話”
這明擺著就是詐騙嘛
為了進一步驗證猜測
戚珊珊在征得老人同意后
通過老人手機
進入所謂的 “返款” 小程序
發現小程序內需上傳
個人信息、銀行賬戶信息等一系列隱私信息
她又嘗試撥打老人接到的 “法院”電話
卻一直無人接聽
這讓她的懷疑幾乎坐實
情況緊急
銀行立即啟動警銀聯動機制
短短幾分鐘
鄞州公安白鶴派出所民警干小剛
火速抵達現場
在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并仔細查驗所謂的“返款”小程序后
干小剛明確告知老人
“這是典型的二次詐騙!
騙子專門挑選曾經被騙過的老人,
用返款作為誘餌,
企圖再次實施詐騙。”
為了讓老人徹底信服
干小剛再次撥打了那個 “法院”電話
結果依舊無人接聽
這讓老人開始對“返款”真實性產生動搖
在民輔警和銀行工作人員的輪番耐心勸說下
老人終于說出了實情
原來,老兩口十年前投資時不慎被騙
此次接到 “返款” 電話
他們滿心以為能彌補當年的損失
卻沒料到騙子竟利用他們急于挽回損失的心理
設下新的騙局
經過民警與銀行工作人員
一個多小時的耐心溝通
夫婦倆終于徹底打消疑慮
放棄了繼續 “返款” 的操作
成功避免了二次受騙
警方提醒
詐騙手段層出不窮
尤其是針對曾有受騙經歷的人群
騙子常以 “退款”“補償” 等為幌子
實施二次詐騙
遇到類似情況,務必保持冷靜
不要輕易透露個人信息和銀行賬戶信息
及時與警方或相關官方機構核實
謹防落入詐騙陷阱!
通訊員:白鶴所 鐘思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