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問”健康丨胖人易患癌?哪些食物致癌、哪些防癌?專家解答
4月15日至4月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宣傳周的主題是“科學防癌?健康生活”。其實這個主題就回答了不少人對于癌癥的疑問,癌癥是可以預防的以及它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哪些生活方式可能導致癌癥?
胖人是不是更容易得癌?
哪些食物會致癌?
這些你最關心的問題
解答來了!
肥胖導致腫瘤的原因
有三個機制
今年體重管理的話題熱度一直很高,一些不良生活、飲食習慣會導致肥胖,肥胖又會導致“三高”、心腦血管等很多慢性病。不僅如此,有專家表示,有一些腫瘤也和肥胖密切相關。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柳鵬表示,肥胖可能會導致腫瘤,其背后存在多種機制:
首先是慢性炎癥
肥胖本身是可以讓脂肪組織發生慢性炎癥的,當這種情況發生后,促炎癥的細胞因子產生量會增加,而這些細胞因子會進一步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存活以及侵襲等。
其次是代謝紊亂
代謝紊亂有可能激活機體中某條神經傳導的通路,從而推動腫瘤的發生。
第三是激素水平變化
肥胖會引發體內激素水平的改變,這也可能是促使腫瘤產生的一個機制。
肥胖和哪些癌癥緊密相關?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明確指出,肥胖至少與13種癌癥風險相關。有專家認為,肥胖將可能取代吸煙,成為癌癥最大的可干預的危險因素。
肝癌和胰腺癌
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也是肝癌的重要前驅病變。肥胖可能導致胰腺細胞異常增生或異變,進而引發腫瘤。
結直腸癌
肥胖是結直腸腺瘤發生的危險因素,而結直腸腺瘤是結腸癌的癌前病變。肥胖增加結腸鏡檢查操作難度,導致結腸鏡篩查結腸腺瘤的漏診風險增加。
乳腺癌
肥胖與絕經后乳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肥胖導致的雌激素水平升高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子宮內膜癌
脂肪組織導致芳香化酶活性增加,促進雄激素向雌激素轉化,形成高雌激素微環境,導致子宮內膜增生及癌變。
癌癥會傳染和遺傳嗎?
最近有一些關于“一個家庭內多人同時患上同一種癌癥”的報道,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那到底癌癥會不會傳染或者遺傳呢?來聽專家分析。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 吳永忠:癌癥本身不會傳染,因為我們認為腫瘤是一個多基因的遺傳性疾病,所以說腫瘤有高危人群。經常看到家族史,一個家族往往就有高危因素,說明腫瘤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大概15%到40%遺傳傾向。
癌細胞會被餓死嗎?
有不少人認為,如果得了癌癥,吃得越好就越給癌細胞提供養分。不吃少吃尤其是肉類,就能把癌細胞“餓死”。對此,專家表示,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恰恰相反,營養攝入不足會讓正常細胞難以發揮生理功能,讓癌細胞更囂張。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病區主任 田艷濤:因為癌癥患者要接受一系列的治療,因此一定要保證營養充分,比如要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均衡的五谷雜糧、蔬菜等。有很好的營養狀態,才能夠和癌細胞去斗爭。所以通過不吃飯把癌細胞餓死是謠言,是不正確的。
癌癥患者能吃“發物”嗎?
大家可能都聽過“發物”的說法。“發物”是中醫理論和實踐中基于藥物的四氣五味而形成的用藥經驗,也是中醫“忌口”的代名詞。“發物”一般包括高蛋白的食物,如魚、蝦、牛奶等,以及刺激性食物如椒、姜、蒜等。生活中經常有一些生病的人尤其是癌癥患者,被告誡不能吃“發物”,事實是這樣嗎?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 柳鵬:在現代醫學中其實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發物”跟腫瘤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聯。所以醫生一般給的營養原則就是既不過分去限制,也不去大補特補,適中的營養最好。
考慮患者個體差異的原因,如果患者對這些“發物”比如蛋白質過敏,則需要避免。
致癌、防癌食物清單請收好
日常生活中,一些食物在悄悄增加患癌風險,而另一些則擔當了食物中的“抗癌衛士”。
什么食物致癌?什么食物防癌?
來看詳細盤點
可能致癌的食物
腌制的食物(醬菜、腌菜等)、高脂肪的食物、油炸的食物、燒烤類食物、發霉的食物、過燙的食物、酒精、加工肉類(臘肉、咸魚、火腿等)。
可能防癌的食物
牛奶、全谷物、洋蔥、蘑菇、大蒜、豆制品、西藍花等。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 柳鵬:還有膳食纖維,很多蔬菜水果攝入不足,這個時候胃腸的蠕動就會慢,有害物質在腸道內存留的時間就會長,進而就會增加腫瘤發生的風險。膳食纖維本身還可以調節腸道菌群,調節腸道微生態,腸道微生態如果失衡,這個時候微環境改變就有利于腫瘤的細胞增殖。
健康生活 科學防癌
癌癥病因復雜,其中有的因素可控:比如飲食、睡眠甚至情緒都可能影響癌癥的發生發展,因為這些原因而患上的癌癥叫作“生活方式癌”。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一起來看看官方提示。
科學防癌 你做對了嗎?
飲食方面
低熱量、低反式脂肪、低精制糖、高優質蛋白、高纖維飲食,有助于控制體重,降低腫瘤發生風險。
鼓勵主食以全谷物為主,減少過多精白米面及糕點的攝入;減少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含糖飲料、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建議每周紅肉攝入量不超過500克,加工肉類攝入量不超過150克。
運動方面
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等。力量訓練可以增加肌肉量,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以達到控制體重和預防腫瘤的目的。建議每周進行2到3次力量訓練,如舉重、俯臥撐、仰臥起坐等。
生活習慣方面
戒煙限酒。長期處于高壓狀態則會導致應激激素分泌增多,建議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充足的睡眠,維持機體健康。
(總臺央視記者 楊陽 史迎春 趙迎晨)【編輯:胡寒笑】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