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智能合約出現以來,分布式網絡中的價值累積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一般來說,這個話題有兩種觀點:
- 相信價值主要由協議產生
- 認為價值由基于協議構建的應用程序產生
本研究旨在通過研究 Web2 的歷史以及基于加密的經濟體特有的根本差異來綜合評價價值累積機制。
Web2 價值捕獲
要理解 Web 中的價值捕獲方法,我們必須首先考察 Web2 —— 第一個數字經濟體所開創的先例。在 Web2 中,TCP/IP 和 HTTP 等協議為數據傳輸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設施,通過共享通信標準極大地增加了全球對信息的訪問。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處理工具,用戶最初在利用這些數據時面臨限制。
像谷歌這樣的、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搜索引擎的應用就利用了這種不對稱性,通過為普通網絡用戶提供簡單的用戶界面 / 用戶體驗來構建和促進數字信息的消費。這樣,他們通過授權用戶與新興數據經濟互動來創造價值。此外,通過控制其專有的生態系統,這些應用程序可以通過打包和銷售對數字行為的分析、見解來將其數據資產貨幣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協議被排除在貨幣化之外,因為它們無法控制消費者數據流。
結果,應用程序被稱為「胖」,而核心協議被認為是「瘦」。這種區別催生了「胖應用」觀點,該論點認為應用通過構建和利用數字活動而不是僅僅實現基本數據傳輸來獲取更大的價值。本質上,Web2 的價值主張以信息傳播為中心;通過輕松訪問內容,應用程序獲得了全部價值創造。
Web3 價值捕獲
Web3 與 Web2 的歷史價值獲取機制存在重大背離。與 Web2 不同,Web2 的價值生成主要源于在基本協議之上開發消費者友好型產品,而 Web3 直接從基本協議中獲取價值。第 1 層協議 (L1) 促進了這種交易被包含進區塊,使它們能夠通過收取用戶愿意為執行支付的交易費用來貨幣化該過程。
此外,構建在這些 L1 協議之上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dApp) 也需要支付費用才能使用這一基礎設施。這種在協議層面獲取重要價值的能力(由來自直接消費者和 dApp 的強大交易流驅動)導致了 Fat 協議觀點的出現,該觀點認為協議比 Web3 中的應用產生更多的價值。
胖應用觀點的卷土重來
雖然區塊鏈在協議的價值累積機制方面引入了潛在的突破性轉變,但胖應用的概念并沒有完全消失。在 Web3 中,L1 區塊鏈的開源性質為 dApp 營造了一個在高度競爭的同時又協作的環境,使開發人員能夠自由訪問、修改和構建這些底層協議。與 Web2 一樣,dApp 通過提供用戶友好的服務和界面繼續吸引用戶。與 Web2 相比,這造成了更加微妙的價值獲取「拉鋸戰」。
這一趨勢在去中心化金融 (DeFi) 中尤為突出,其中 dApp 通過提供專業且用戶友好的金融服務來獲取大量費用。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基于 Solana 的 dApp Pump.Fun,它在 2024 年 8 月實現了創紀錄的 530 萬美元日費用,甚至超過了它所基于的 L1 Solana。通過讓散戶可以進行代幣創建,特別是 Meme 幣,它利用需求激增的機會推動了收入增長,并展示了定制服務如何超越它們所依賴的區塊鏈。
如上圖所示,Web3 引入了價值累積的轉變,其中協議層和應用程序層以不同的方式捕獲價值。像 L1 區塊鏈一樣,協議不僅從直接用戶交互中產生費用,還從構建在其之上的 dApp 活動中產生費用。另一方面,dApp 的價值來自于與最終用戶的直接互動(通常是通過專門的服務)。
盡管協議可以獲得更廣泛的收入流,但 dApp 可能對專用產品收取更高費用的能力增加了確定哪一層捕獲更多價值的復雜性。
未來展望與結論
總之,雖然 Fat 協議觀點最開始認為 Web3 的價值將主要體現在基礎 L1 協議上,但最近的發展揭示了它向更加集成的模型轉變。與 Web2 類似,應用程序獨立于其底層協議獲取了巨大的價值,Web3 現在見證了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dApp) 有效地利用零售客戶的需求并管理復雜的交易。Fat Protocol 和 Fat App 的論點都有其優點,將其中任何一個視為主導模型都存在爭議。網絡的未來很可能由基礎技術和基于這些技術的創新應用之間的協作來定義,這表明價值將從它們的相互作用中產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