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在2024年4月20日完成了第四次減半,隨著減半的的完成也意味著比特幣市場的再次發展。通常幣圈將減半看成牛市的積極催化劑,理由是在需求上升的同時,減半進一步減少了比特幣的供應。而根據數據顯示,比特幣在今年3月就表現出來市場的暴漲,不斷突破的價格也讓投資者好奇究竟比特幣是什么時候開始暴漲的?就資料分析來看,具體的暴漲發時間是2月27日。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說說。
比特幣是什么時候開始暴漲?
比特幣自誕生以來,經歷了4次暴漲,分別在2013年、2017年、2020年以及2024年。比特幣誕生于2009年,由中本聰提出并實現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電子現金系統。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暴漲時期及其背景:
1、2013年11月暴漲
2013年11月,比特幣價格從200美元左右快速上漲至1,000美元以上。比特幣的媒體曝光率顯著增加,特別是在《福布斯》和《華爾街日報》等主流媒體上。中國市場對比特幣的興趣急劇上升,尤其是中國的交易所和投資者對比特幣的需求增加。比特幣網絡的技術和安全性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
2、2017年12月暴漲
2017年比特幣經歷了其最著名的一次暴漲,價格在2017年12月達到近20,000美元的高點。首次期貨合約(CME和CBOE)在12月上線,引發了機構投資者和主流金融市場的關注。大量的投機活動涌入,加上對比特幣及其潛在未來的高度預期,推動了價格的迅猛上漲。比特幣和加密貨幣的廣泛媒體報道吸引了大量零售投資者進入市場。比特幣的網絡效應增強,更多的人和企業開始關注和接受比特幣。
3、2020年末至2021年初暴漲
2020年底至2021年初,比特幣價格再次經歷了顯著上漲,突破了60,000美元的高點。特斯拉(Tesla)在內的大型企業和機構投資者開始購買比特幣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MicroStrategy和Square等公司也增加了比特幣的持倉。
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貨幣政策寬松以及對通貨膨脹的擔憂使比特幣被視為對沖工具。比特幣逐漸被認為是“數字黃金”,得到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和主流投資者的認可。交易所和加密貨幣服務平臺的增長提升了市場流動性,并吸引了大量新的投資者和交易量。
4、2024年上半年波動
2024年,比特幣經歷了一定程度的波動,價格從年初的3萬美元左右回升至5萬美元以上。全球經濟形勢、通貨膨脹、利率政策等宏觀經濟因素對比特幣價格產生了影響。Microstrategy公司在2月15日至2月25日期間購買了約3000枚比特幣,進一步提振了市場對比特幣的樂觀情緒。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1月10日 批準了11只現貨比特幣ETF上市,這也對比特幣價格的上漲起到了推動作用。
比特幣價格波動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比特幣價格波動的背后涉及多種因素的復雜相互作用,包括市場供需、投資者情緒、宏觀經濟環境、技術因素、市場流動性、監管政策以及市場操控等。了解這些因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比特幣的價格變動,并制定相應的投資策略。
比特幣的供應是有限的,最大總供應量為2100萬枚。供應的稀缺性會影響價格,尤其是當需求增加時。需求的增加通常會推高價格。例如,投資者和機構的興趣增長、市場上的新聞報道或公眾認知的提升,都可能導致需求激增,從而推高價格。比特幣以外的加密貨幣或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可能會影響比特幣的市場份額和價格。比特幣相關技術的發展,如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的實施,也會影響比特幣的使用場景和價值。
市場情緒對價格波動有著顯著影響。恐慌性拋售或過度樂觀的購買行為都可能導致價格劇烈波動。負面新聞(如安全漏洞、監管打壓)或積極新聞(如大型企業采納、重要技術升級)會影響市場情緒,從而影響比特幣的價格。投資者的行為往往受到群體心理的影響。例如,市場上的追漲殺跌行為可能會引發價格的劇烈波動。社交媒體和新聞報道對市場情緒的影響也可能導致價格劇烈波動。
全球經濟政策,如利率變化和量化寬松,影響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如果傳統貨幣的購買力下降,比特幣作為一種對沖資產可能會受到關注。在經濟不確定性加劇時,比特幣有時被視為避險資產,投資者可能將資金轉移到比特幣中以保護資產。各國政府對比特幣的監管政策會影響市場情緒和價格。例如,禁令、稅收政策或監管措施的出臺,可能會導致市場恐慌或信心提升。官方機構對比特幣的聲明或政策變化也會對市場產生直接影響。
上述全部內容就是對比特幣是什么時候開始暴漲的這一問題的解答,比特幣的暴漲通常與多種因素相結合,包括市場需求的增加、機構投資者的入場、宏觀經濟因素、技術突破以及市場情緒。每次暴漲都可能在不同的背景下發生,但通常伴隨著市場的高度關注和投機活動。投資者在參與市場時應充分了解市場風險和自身承受能力,理性投資,避免盲目跟風。同時,也應注意到比特幣作為一種新興的數字資產,其價格走勢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投資需謹慎。
以上就是比特幣暴漲過幾次?比特幣是什么時候開始暴漲的?的詳細內容,更多請關注本站其它相關文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