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本應沉浸于藝術之美、思維碰撞的講座,卻因“臺下很多人從始至終都在低頭看手機”,意外地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據報道,近日,國際攝影大師斯蒂芬·肖爾在中央美術學院的講座上,遭遇了尷尬的“低頭族”場景:不少聽眾在講座過程中,從始至終低頭沉浸在手機的屏幕之中,忽略了臺上大師的精彩分享。斯蒂芬·肖爾先生在批評了這種注意力分散的行為后,中途離席,這一幕震驚了現場的每一個人,并在網絡上迅速引發熱議。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社會似乎進入了一個“無手機不歡”的時代。無論是乘地鐵、坐公交,還是吃飯、喝咖啡,都能看到人們低著頭刷手機。“低頭族”一詞,就形象地描繪了現代人沉迷于電子設備的狀態。這種現象背后,是注意力被無限切割和碎片化的現實。社交媒體的即時更新、短視頻的快速切換、新聞資訊的滾動推送……所有這些看似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實則不斷分散著人們的注意力,讓受眾難以長時間聚焦于某一事物,更難以深入思考和理解。
在這樣的背景下,攝影大師斯蒂芬·肖爾的講座遭遇“低頭”一幕,便顯得尤為刺眼。作為一位在攝影藝術領域深耕多年的大師,他希望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將自己的創作理念、藝術感悟乃至對世界的獨特視角傳遞給每一位聽眾。然而,當他目光所及遍是“低頭族”時,他說,“既然我現在談論的是注意力這個話題……然后,我發現今天在場的各位,其中有非常多的人從頭到尾都在看手機。你們今天特意來聽這個講座,但你們卻都不能夠集中注意力。”大師內心的失落,顯然是相當大的。
或許大多數“低頭族”并未意識到,每一次低頭的瞬間,都可能錯過與現實世界精彩瞬間的連接,更可能無意中筑起了一道阻礙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隱形墻”。在斯蒂芬·肖爾的講座現場,不排除用手機記筆記而低頭的聽眾,那些“開小差”低頭看手機的人,不僅錯過了與大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也失去了對自己和他人時間的一種基本尊重。作為人類情感與智慧結晶的藝術,其魅力在于能夠跨越時空,觸動人心。而“低頭”行為,無疑是對這份魅力的漠視與辜負。
事實上,參與文化活動,本質上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交流與對話。它要求參與者保持一定的專注度,以開放的心態去聆聽、去感受、去思考。尤其是在講座這樣的公共場合,聽眾與講者之間、聽眾與聽眾之間都存在著一種隱形的契約關系——即彼此尊重,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與交流環境。對于講者來說,這種基本尊重,是TA分享熱情與智慧的源泉;對聽眾而言,則是提升自我、拓寬視野的寶貴機會。因此,保持基本的禮儀與專注,不僅是對主講人的尊重,更是自身素養的體現。
攝影大師中途離席,雖顯突兀,卻也是他對當前某種文化交流環境的無聲抗議。真正的學習、思考與創造,往往需要深度的專注與沉浸。正如斯蒂芬·肖爾的離席所傳遞的信息那樣,他不只是在批評聽眾注意力的分散,更是在呼喚一種對藝術的敬畏、相互尊重的交流,以及對自我修養提升的渴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