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交易產生的電子垃圾,超越信用卡的隱憂
在數字貨幣風靡的今天,比特幣作為最為知名的虛擬貨幣之一,吸引了無數投資者和技術愛好者的目光。然而,許多人或許并未意識到,比特幣交易所帶來的不僅僅是財富的聚集與分配,更是潛藏在其背后的環境問題,尤其是電子垃圾的產生。根據研究顯示,單單比特幣的每一次交易所產生的電子垃圾,遠遠超過了我們日常使用的信用卡,甚至比一部iPhone 12所產生的電子垃圾還要多。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一現象,揭示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對環境的影響。
在數字貨幣的交易過程中,每一筆交易都會涉及到大量的計算和存儲需求。比特幣的交易記錄被記錄在區塊鏈上,而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為了確保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礦工們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來解決復雜的數學難題。這一過程不僅耗費了大量的電力,同時也需要大量的計算設備,這些設備在長時間的使用后,必然會導致電子垃圾的產生。
以比特幣的挖礦為例,礦工們通常需要配置高性能的計算機,這些計算機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因而需要配備額外的冷卻系統。隨著技術的更新換代,許多礦工會不斷升級他們的設備,舊設備則往往被拋棄,成為電子垃圾。根據統計,2019年全球比特幣挖礦所產生的電子垃圾量已經達到了數萬噸,這一數字在未來還將持續增長。
與之相比,信用卡的交易過程相對簡單,雖然每一筆交易也需要一定的電子設備支持,但其產生的電子垃圾量相對較少。信用卡交易主要依賴于銀行的中央系統和商家的POS機,而這些設備的更新換代速度遠不及比特幣挖礦設備的頻繁更替。因此,從電子垃圾的角度來看,比特幣交易顯然在數量上占據了上風。
讓我們再來看看iPhone 12的情況。作為當今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智能手機之一,iPhone 12的生產和使用確實也會產生一定的電子垃圾。然而,iPhone 12的使用壽命相對較長,且其更新換代的速度相對較慢。盡管每部手機的生產過程會消耗大量資源,但與比特幣交易所產生的電子垃圾相比,iPhone 12的影響顯得微不足道。
除了設備本身的更新換代,數據存儲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比特幣的區塊鏈數據量隨著交易的增加而不斷增長,這需要大量的服務器進行存儲。許多公司為了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往往會使用冗余存儲技術,將數據存儲在多個地點,這進一步增加了電子垃圾的產生。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預計未來的存儲需求將會更加龐大,帶來的電子垃圾問題也將愈加嚴峻。
在全球范圍內,電子垃圾的處理問題日益嚴重。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全球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已經超過5000萬噸,其中大部分都未能得到妥善處理。電子垃圾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質,如鉛、汞、鎘等,若不妥善處理,將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比特幣交易所產生的電子垃圾無疑加劇了這一問題。
一方面,比特幣的支持者認為,數字貨幣的去中心化特性能夠給金融體系帶來更多的公平與透明。然而,另一方面,這種技術的迅速發展卻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環境挑戰。我們是否應該在追求數字貨幣的同時,也關注其背后對地球的影響?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當然,解決這一問題并非易事。首先,礦工和投資者需要意識到電子垃圾帶來的環境問題,積極采取措施減少電子設備的更新頻率,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同時,技術公司也應當加強對電子垃圾的管理,推動綠色技術的研發,以降低新設備的能耗和電子垃圾的產生。
其次,政府和社會各界也應積極參與到這一問題的解決中。通過政策引導和公眾宣傳,提高人們對電子垃圾處理的認識,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到電子垃圾的回收與再利用中來。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應對這一日益嚴峻的挑戰。
在這個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技術的發展固然為我們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對環境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比特幣交易所產生的電子垃圾問題只是其中一個縮影,背后反映的是我們在追求科技進步時,是否能夠兼顧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未來,我們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技術的應用,努力尋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
綜上所述,比特幣交易在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伴隨著電子垃圾的產生,其影響遠超信用卡和iPhone 12。面對這一問題,我們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積極采取措施,尋求解決方案。只有在技術進步的同時,關注環境保護,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讓我們的地球更加美好。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共同為我們的未來而努力。
荷蘭央行與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聯手發表《比特幣日益嚴重的電子垃圾問題》研究,指BTC每年產生30.7公噸的電子垃圾,每筆交易交易都相當于浪費兩支iPhone12mini,且隨著幣價上漲將更嚴重,最終甚至可能打亂全球半導體供應鏈。
該研究表示,大眾和許多研究經常關注BTC所帶來的耗能問題,以此作為虛擬貨幣是否可行的評判標準,但他們都忽略了一件事,BTC礦機所產出的電子垃圾已然暴增,重金屬和有毒物質正在惡化環境。
BTC年電子垃圾與荷蘭相當
研究人員Alexde
Vries和ChristianStoll在內文中表示,BTC礦機的平均壽命仍然僅有1.29年,每年約有30.7公噸的電子垃圾產出,相當于荷蘭每年產生的小型IT和通訊設備垃圾量。
2020年BTC網絡處理了1.125億筆交易(傳統支付商在2019年則處理了5,390億筆交易),換算下來每筆交易產生約246.9毫克的電子垃圾,相當于兩臺iPhone
12mini的重量、或是1.51臺iPhone12。
致力揭露數字趨勢對環境帶來哪些影響的Digiconomist也貼出數據圖,表示單筆BTC交易所創造的電子垃圾足跡遠高于1萬筆VISA交易、甚至超過1臺iPhone
12。
外媒《PCGamers》則換了個比喻,稱每八筆BTC交易就浪費了一張RTX
3090顯卡,更表示加密貨幣PC游戲的生態,由于礦工掃貨導致玩家們無法買到顯卡,讓市場陷入混亂。
幣價飆漲將加劇淘汰換代
BTC的電子垃圾尤其嚴重,在于ASIC礦機只能用于挖礦、別無其他用途,在礦工不斷追求硬件性能提升的趨勢下,過時的礦機將快速遭到淘汰,即使幣價飆升讓老舊礦機再度被啟用,長久下來也無法逆轉淘汰命運:儲存、維護礦機需要成本,且時間越長,礦機就越不可能盈利。
研究也警告若BTC價格持續成漲,舊礦機被重啟只會是過渡期,長遠來看反而更可能刺激礦工換礦機,加劇垃圾問題。最終,該研究認為須以更具持續性的替代方案取代BTC現有的挖礦機制,并指出以太坊(ETH)現在力推的持有量證明(PoS)可能是解方。
今年上半年暴紅的硬盤挖礦項目Chia也有類似問題,其雖主打人人可挖、對環境負載低,但由于挖礦造成固態硬盤(SSD)更早遇上壽限,反而衍生另類浪費,更逼使不少硬盤廠商急修保固條款,以免被濫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