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是風險資產還是避險資產?
在現代金融市場中,比特幣的地位愈發引人注目。它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我們對貨幣的傳統認知,更在風險資產與避險資產的辯論中占據了重要的席位。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波動,投資者們開始重新審視比特幣,試圖解答這個問題:比特幣究竟是風險資產,還是一種新的避險資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將比特幣與黃金、標準普爾500等傳統資產進行比較,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其潛在價值。
比特幣作為一種數字貨幣,其價格波動性極大,甚至在短短幾天內就可能經歷數千美元的漲跌。這種劇烈的波動性使得許多保守型投資者對比特幣心存疑慮,認為它更像是一種高風險的投機資產。以2021年為例,比特幣的價格在年初曾突破4萬美元,但在隨后的幾個月中卻迅速回落至3萬美元附近。這種極端的價格變化,確實讓人難以將其視作一種安全的投資選擇。
然而,比特幣的支持者則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比特幣的有限供應(總量為2100萬枚)使其具備了類似黃金的稀缺性,因此可以在經濟不確定性中發揮避險作用。尤其是在全球央行大規模印鈔、通貨膨脹預期上升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將比特幣視為通脹對沖工具。例如,2020年和2021年間,許多機構投資者選擇將比特幣納入其資產配置,以期在經濟動蕩時期保護其財富。
在與黃金的比較中,比特幣的特性顯得尤為突出。黃金作為傳統避險資產,歷經了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其價值被廣泛認可。然而,黃金的流動性和便捷性相對較差,投資者在進行交易時往往需要支付較高的手續費和時間成本。而比特幣則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快速、低成本的交易,這種優勢使得比特幣在某種程度上更符合現代投資者的需求。
當然,比特幣的避險屬性并非絕對。它的價格波動性和市場情緒的影響,使得比特幣的短期表現可能與傳統避險資產相悖。例如,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時,全球市場一度恐慌,黃金價格上漲,而比特幣的價格卻因市場恐慌而暴跌。這種現象使得一些投資者開始質疑比特幣的避險能力,認為其在市場極端情況下的表現仍然不如黃金。
在與標準普爾500的比較中,比特幣的表現同樣引人注目。標準普爾500作為美國股市的一個重要指數,涵蓋了500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股票,其表現通常被視為美國經濟健康的晴雨表。雖然比特幣在某些時期的收益率超過了標準普爾500,但其波動性更大,風險也更高。以2020年為例,標普500在經歷了短暫的下跌后,迅速反彈并創下歷史新高,而比特幣的價格卻經歷了更大的波動。
有趣的是,近年來比特幣與標準普爾500之間的相關性逐漸增強。在某些情況下,投資者可能將比特幣視作一種風險資產的替代品,尤其是在股市表現不佳時。比如,在2022年,全球股市因通脹上升和加息預期而遭受重創,而比特幣的表現也受到影響,價格大幅下跌。這種現象表明,在某些市場環境下,比特幣的風險特性可能更為明顯。
在評估比特幣的風險和避險屬性時,投資者還需關注其技術基礎。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為其提供了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其不受單一機構或政府的控制。這一特性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比特幣的安全性,尤其是在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時。許多國家的經濟不穩定性促使投資者尋求更具抗風險能力的資產,而比特幣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缺。
然而,盡管比特幣具備了一些避險資產的特性,其本質仍然是一種新興的金融工具,投資者在選擇時需保持謹慎。比特幣市場仍然處于發展的早期階段,其法律地位、監管政策以及技術進步都可能對其未來表現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投資者在考慮將比特幣納入資產配置時,需充分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
總體來看,比特幣的雙重身份使其在金融市場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它既可以被視為一種高風險的投機資產,也可以作為一種新興的避險工具。在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探索比特幣的潛力,試圖在其波動中找到機會。盡管比特幣的未來仍然充滿變數,但其所代表的數字貨幣革命無疑將對全球金融體系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個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投資者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關注市場動態,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讀比特幣的價值。無論是將其視為風險資產,還是避險資產,關鍵在于個人的投資策略和風險管理能力。只有在充分了解比特幣的基礎上,才能在這個復雜的市場中找到合適的投資機會,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
面對未來,投資者們應當牢記:比特幣作為一種新興資產,其發展仍在不斷演變。無論是風險還是避險,其真正的價值將在于市場的認可和時間的檢驗。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成熟,比特幣或許會找到更加明確的定位,成為投資者資產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保持理性和靈活,才是應對未來金融挑戰的最佳策略。
幣圈子(120BTC.CoM)訊:比特幣自2008年被中本聰提出發展至今,逐步被市場共識判斷成是一種新興風險投資標的,甚至是有望成為「數字黃金」成為新一代避險資產。
但長期以來,比特幣究竟是否具有避險能力一直是市場爭論的焦點。下文動區就為您先比較一下風險資產與避險資產的定義,再比較近兩年來發生的三起地域沖突(俄烏戰爭、以巴戰爭、伊朗空襲以色列)時,黃金、標普500與比特幣的價格走勢,來討論一下比特幣真的具有避險屬性嗎?
風險資產與避險資產
風險資產指的是「未來收益尚不確定、價格波動較大,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還需承受巨大風險的投資標的」,最具代表性的風險資產就是股票,其他還包括基金、期貨等。
避險資產則是相對于風險資產而言的,是指那些「收益較為固定、波動較小,或者具有一定保值能力的資產」,黃金就是全球公認的避險資產,其他的還包括美國國債、房地產等。
系統性風險與非系統性風險
我們在做任何投資時,常常會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投資有風險、入場需謹慎」。在投資中,風險也可被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
非系統性風險很好理解,通常是指某個投資標的所存在的個別風險,例如某上市公司自身營運狀況、管理人員變動(如OpenAI此前內部高層政變、Sam
Altman短期遭公司踢出董事會),或者是某個DeFi合約被盜等,不足以對整個金融市場或金融系統構成威脅。
系統性風險則要可怕得多,是指市場本身存在的風險,一旦所謂的「黑天鵝」事件發生,可能就將為全球金融帶來動蕩,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2020年COVID-19病毒爆發、俄烏戰爭、巴以沖突等。
而避險資產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了應對這些可能的系統性風險,因為當整個金融市場都產生波動時,避險資產具有一定的保值能力,甚至可能出現一定的獨立上漲行情,從而能夠對沖資產損失。
比特幣、黃金、美股戰時表現
近幾年中,除了COVID-19病毒之外,對全球金融構成不穩定因素的大事件還有頻發的戰爭,以下整理在2022年俄烏戰爭、2023年以色列與哈馬斯沖突、2024年伊朗與以色列沖突時,比特幣、黃金與美股的走勢對比:
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開打:
比特幣:BTC爆發當天有大幅波動,幾天后又突破4萬美元,但隨后自4月到7月,又快速下跌
黃金:出現上漲行情,在隨后的兩個月時間,均維持在1,900美元上方,最高時在3月份來到2,068美元,但隨后4月到7月時間和BTC一樣震蕩下跌
標普500:戰爭開打后出現過短暫上漲行情,但自4月開始到6月中旬均在持續下跌。
小結:三者短期都有上漲,但隨后同步下跌。
2023年10月7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激進組織 哈馬斯開打:
比特幣:比特幣短時下跌,但自10月中旬開始,一路連續7個月實現上漲
黃金:自戰爭后就持續震蕩上漲,不過漲幅未有BTC強勁
標普500:在戰爭開打后出現下跌,但在10月底出現反彈,并一路上漲至今。
小結:三者上漲走勢接近,但漲幅不一。
2024年4月12~14日,伊朗與以色列戰爭一觸即發:
比特幣:比特幣兩天狂瀉15%一度跌逼60,000美元,本周稍有回升,撰稿時報62,715美元
黃金:黃金先漲后跌,目前又反彈至2,391美元附近
標普500:自4月15日至今持續下跌。
小結:這次黃金雖然也有短暫下跌,但跌幅沒有那么嚴重,回彈的幅度也較強勁。比特幣和標普500跌幅就較為嚴重。
綜上來看,如果你不喜歡波動性,那黃金的長短期波動都比較小,保值率也高。但如果你希望有投資的效益在,那比特幣就是更好的選擇,但前提是要能承受較高的波動。
女股神:比特幣既是風險資產也是避險資產
對于比特幣投資屬性的判斷,有女股神之稱的方舟資本創辦人Cathie
Wood過去也曾表示,比特幣不僅是一種風險資產,也是一種避險資產:“我們去年就曾見證了這一點:美國地區銀行爆發危機,比特幣卻反而上漲了40%。比特幣沒有交易對手風險,它既是一種風險資產,也是避險資產。”
不過就目前狀態來說,比特幣或許更傾向是一種風險資產,下圖是BTC和納斯達克三倍指數的走勢對比,可以看到兩者相關性其實非常強。
另外,天橋資本創辦人Anthony
Scaramucci昨(17)日也公開表示:比特幣仍是一種處于早期階段的技術,它能夠像其他風險資產一樣交易,但當它的規模足夠大時,它將能夠同時充當通脹對沖工具和價值儲存手段。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